同事李哥的兒子自小就在數學上有過人的表現,剛滿兩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夠數到一百了,這件事,還被李哥自豪地在同事圈裡傳揚過。為了進一步培養孩子,李哥給兒子買了相關的書籍,甚至還給他報了幼兒數學補習班。
起初的時候,兒子確實對上補習班很有興趣,上課的時候,表現也很好,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這也讓李哥更加高興,於是每每給兒子獎勵,可是一段時間下來,李哥卻突然發現,兒子似乎對數學不怎麼感興趣了,好多次都是在他承諾獎勵的前提下,才勉強同意去上補習班的,與之前形成了鮮明對比。不僅如此,兒子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從開始的獎勵一點小零食,變成了獎勵玩具汽車甚至飛機模型。獎勵的東西越來越貴,也讓李哥的錢袋有些吃不消。
為什麼一個在數學上有天賦,本身也感興趣的孩子,會突然對數學失去興趣?這其實與“德西效應”大有關係。
什麼是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曾經做過一系列關於“獎勵與激勵”的實驗,結果發現在一些情況下,提供物質獎勵,不但不會增強人們的工作動機,反而會使其減弱,這種現象,後來就被他歸納為德西效應。簡單地說,就是在某些情況下,物質獎勵不但沒有起到正面的激勵效果,反而讓人對被獎勵的事情失去興趣。
了解了德西效應,就不難明白李哥的兒子為何會有如此表現了。儘管最開始的時候,孩子對數學有著興趣,也有上補習班的內在動力,可是在李哥一次又一次的物質獎勵之下,德西效應產生了,獎勵反而起到了負面的作用,從而讓兒子失去了對數學的興趣,上補習班的動力自然也就消失了。
為什麼會有德西效應呢?
1)目標的意義發生了轉移
克曾經說過:“為工作而工作,才是工作的真義。希望藉工作而獲得報酬的人,只是在為報酬效勞而已。”
人們去完成一件事,通常是因為這件事有意義。對於李哥的兒子來說,上數學補習班,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可以讓他學到自己感興趣的數學知識。可是在物質獎勵的作用下,這種意義卻發生了轉移,上補習班的意義已經減弱甚至不存在了,獲取獎勵才是孩子追求的新的意義。李哥的兒子,僅僅是在為獎勵而去上補習班。
2)對原有獎勵勉免疫,需要更強的獎勵來刺激
一旦目標意義發生轉移,獎勵成了孩子唯一的追求之後,目標也就變得功利化。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對原來的物質獎勵產生免疫,只有更強的獎勵,才能夠刺激到他,並他產生新的動力。這就是為什麼,李哥對兒子的獎勵,在不斷地升級,從當初的小零食,一直升級到玩具汽車的程度。所以,如果想讓兒子繼續去上補習班,那麼李哥就要不斷地對獎勵進行加碼。
內驅力就是人進行某件事時的固有動力,這種動力是內生的,來源於人對這件事的興趣,以及對事情的意義求知慾,當然了,外部獎勵也是一個重要的內驅力來源。然而在外部獎勵的刺激下,內驅力就會越來越依賴外部獎勵,至於其他來源,如興趣以及意義的認知則不斷地淡化,最終就會出現內驅力完全由獎勵來提供的局面。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只要獎勵不到位,內驅力就不能持續。就拿李哥來說,如果哪一天他中斷了對兒子的獎勵,那麼可以想象,兒子一定會非常抗拒去上數學補習班。
《結構化決策力》一書中提到過:“人要做某件事情,就一定要有推動這一行動的動機或慾望,也就是動力。”
很顯然,由獎勵而生的內驅力,並不是該書所認可的優質動力。倘若一味依靠物質獎勵,並由此而引發德西效應的話,將會給孩子和家庭帶來很大的危害。
物質獎勵對孩子和家庭的害處
1)讓孩子變得功利化
在物質獎勵的刺激下,孩子會逐漸變得功利化。以後他做任何事情,首先會考慮能不能給自己帶來利益,如果沒有可以預見的利益,他就會放棄。而生活以及學習中的許多事情,其意義或者說利益是不明顯的,大多是長期才能顯現的。孩子一旦變得功利化,對於這些事情就不會產生興趣,從而錯失很多成功的機會。
2)喪失原有的興趣
物質獎勵最大的害處,就是會讓孩子原本的興趣逐漸喪失。就像李哥兒子那樣,孩子本來在數學方面很有天賦,而且也對此感興趣。可是在物質獎勵的刺激下,這種興趣逐漸喪失了,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也會因此而埋沒了他在數學方面的才能。
3)增加家庭經濟負擔
由於德西效應的存在,要想讓物質獎勵不斷地提供內驅力,就得不斷地給獎勵進行加碼,這就會給家庭帶來很嚴重的經濟負擔。更可怕的是,終有一天,父母會發現以自己的經濟能力,已經無法再繼續加碼了,而這也將是孩子內驅力喪失的開始。
現在的許多家庭,物質水平已經相當不錯,這就更容易讓孩子掉入“德西效應”的陷阱。而一旦陷入,上面所說的這些危害也將接踵而至,所以父母一定要想辦法進行補救。
避免“德西效應”的負面影響,父母可採取這些補救措施
1)加強目標意義教育
讓孩子做事,首先得讓他明白做這件事有什麼意義。比如要求孩子吃飯之前洗手,就應該讓他認識到,這樣做可以避免身體感染病菌,從而避免得病。通過這種“意義性教育”,就可以讓孩子因事情本身的意義而產生足夠強的內驅力並去完成這件事。
反之,如果孩子每次洗手之前,父母都承諾獎勵來讓他完成這件事,孩子就不會意識到洗手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也沒有辦法養成愛洗手的習慣,如果沒有獎勵了,孩子就不會去洗手了。
2)獎勵過程而不是結果
“德西效應”會讓物質獎勵變得越來越沒有效果,但是有一個辦法,可以在獎勵不加碼的情況下,讓效果繼續維持。那就是注重獎勵過程,而不是獎勵結果,更不應該在孩子進行任務的初期進行獎勵。所謂獎勵過程,就是在孩子把某件事進行到中途的時候,針對他的表現來進行獎勵,由於此時還沒有真正完成任務,所以獎勵的程度就可以很輕,孩子也樂於接受。
對於過程比較長、步驟比較多的任務,父母也可以分階段獎勵,通過多次小獎勵,讓孩子持續不斷地產生內驅力。這種分階段的“過程性獎勵”,要比一次性的“結果性獎勵”效果好很多,花費也更少,而且也不容易讓孩子陷入“德西效應”的陷阱。
3)以鼓勵代替獎勵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只需要父母的一句鼓勵就可以有很強的動力去做事了。所以在平時,父母應該不吝嗇鼓勵自己的孩子,甚至用鼓勵去代替獎勵。這樣就可以避免孩子變得功利化,自然也不會出現所謂的“德西效應”了。
物質獎勵的效果,往往只在短期比較顯著,長期看來,反而是負面的。所以父母不應該把這種方式當成刺激孩子的唯一手段,否則對孩子的成長將大大地不利。
你有沒有過分依賴物質獎勵去刺激孩子做事情?如果有的話,是否也出現了上文所描述的“德西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