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門語言的藝術,講究說學逗唱。
譬如當你碰到“8除( )等於4”這道數學題時,倘若自信滿滿地在括號裡寫下2,那麼被打上×之後就知道自己是真的2了,因為正確答案是32!
除非題目為“8除以()等於4”,正確答案才是2。
這無疑是一件非常反人類的事情,“除”和“除以”這兩貨僅有“以”字之差,怎麼看都像是騎了馬和沒騎馬的同一個人,誰承想卻是一對龍鳳胎,長得幾乎一樣但性別截然相反。如此一來,4÷2就只能念成4除以2,或2除4了,一旦念成4除2,表達的就是2÷4了。
也就是說,只要去掉碼,哦不,去掉“以”字,÷號前後的數字性質就轉換了。這個極嫑臉的規則很好地為廣大數學老師們創造了坑學生的靈感,當他們心情特別好或者特別不好的時候……
這誠然是一個絕世大招,令無數學子競折腰,以至於現在許多人開始對此表示強烈譴責和堅決反對,高聲呼籲應該將除以和除統一起來,不要在數學這麼嚴謹的學科裡玩這種“無聊的文字遊戲”。
然而,這真的是文字遊戲嗎?或者說,除和除以真的應該且能夠被統一起來嗎?
今兒個咱們就來把除和除以這兩兄妹撩它個底兒褲朝天,看看憑什麼少個碼,就要多個丁丁。
其實,就連不少數學老師都沒有完全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比如我念小學時就曾問過數學老師這個問題,而她卻告訴我:沒有為什麼,數學裡就是這樣規定的。
哎,攤上這麼個老師,我這輩子沒考得上清華北大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仔細想想,數學老師畢竟是數學老師,在語言的藝術面前有點懵逼也是合情合理的,這個問題我應該去問語文老師才對。因為數學老師其實搞錯了一件事情:把除以讀成除,被除數和除數就會調換,這並非數學規定的,而是語文規定的。
換言之,4除2表示2÷4其實是亙古至今就存在的中文語法規則,數學只是在默默遵守而已。所以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咱還得對語文老師下手,哦不,請語文老師出手才行。
emmm……說到這裡,我不需要掐指都能算出,“主謂賓定狀補”這六字真言,對你來說就如同觀音姐姐的緊箍咒一樣可怕,一旦有人念出來,你立馬就會大呼“哎呀媽呀腦瓜疼”。
這也是一個挺反人類的知識點,但其實說白了,無非就是給“主、謂、賓”這三大“主角”,刷上“定、狀、補”這三種有了會更好,沒有也不是不行的“BUFF”而已。
比如“奧特曼打怪獸”這個簡潔的主、謂、賓短句,有了狀語buff的加持後,就能變成“奧特曼用板磚打怪獸”了。
當然,只要你願意,還可以把“用板磚”這個狀語移到句子的末尾,說成:奧特曼打怪獸,用板磚!而此時,它就不再是狀語,而成為補語了。
“八除以二”實際上就是這種狀語後置的語法結構——“八”就相當於“怪獸”,是句子中的賓語;“以二”則相當於“用板磚”,是作為狀語用來修飾“除”這個謂語的,但此時被後置為補語了。因此換做正常的語法結構來敘述這句話,就應該是“二除八”。
“除”在數學中的含義是“分割”,本質上是個動詞,“二除八”的意思就是用2分割8,此時8是被分割的數,所以叫被除數。你不覺得,這就像“用板磚打怪獸”,所以小怪獸是被害者一樣清楚明瞭嗎?
也就是說,“八除以二”實際上是個倒裝句,就現代的語言習慣而言,這種結構其實是不太常用的。
emmm……山東人除外,當然。
不過在成語中,狀語後置的結構卻十分常見,例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持之以恆、誘之以利……或者,除之以二。並且只要你願意,這些詞語全都可以前後置換,說成以情動之、以理曉之、以恆持之、以利誘之……或者,以二除之。
這便是“8÷2”等於“8除以2”等於“2除8”的原因。由此可見,這個反人類的規則並非數學界強行定義的,而是中文語法規則使然。既然漢語中存在這個法則,那麼用漢語來表述一切問題,就都必須遵循同一套法則,數學自然是無法作出更改的。
雖然為了便於書寫、計算和理解,我們在數學中引入了各種符號來代替文字,把複雜的事情變得簡單了,可這並不表示數學和語文就是相互割離的。畢竟符號始終只能透過視覺來傳達含義,無論再簡潔的符號,最終也需要用漢語才能口頭表述出來。
這也就意味著,在表述語文題目和數學題目時使用同一套語法規則,恰恰才是統一的,倘若數學中使用的語法異於語文,反而會產生不必要的麻煩和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