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教育的路在何方

劉延生

前言:

  本文是我於2010年4月30日寫的。我覺得本文對現在的教育改革有用,所以把它發表出來,誠請各位批評指正。本人郵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劉延生        

2010年5月2日      

   我們都知道,在國際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中,我國學生幾乎包攬了所有獎牌。這樣驕人的成績,真的值得我們驕傲嗎?這能證明中國的教育質量居於世界前列嗎?這能說明這些獲獎的學生是世界最優秀的學生嗎?誰能做肯定回答?誰敢做肯定回答?!如果我們看看這些獲獎學生之後的發展,我們也許就會高興不起來:這些中國學校的“精英”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很少有人能做出突出的貢獻,有的甚至很平平。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的教育有問題!

  我們又看看西方的學校。跟我們的教師比,西方教師佈置給學生的作業就算非常少,很少有考試,更沒有排名次。西方孩子沒有中國孩子那麼勤奮,他們的學習成績也沒有中國孩子那麼好。照理說西方的教育應該遠不如中國的教育。他們培養出來的人才應該遠遠落後於中國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可事實是:西方有非常多的了不起的科學家、企業家,還有不少諾貝爾獎獲利者(我們中國至今還沒有在本土上培養出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西方普通勞動者的能力也比我們普通勞動者強不少。

  中西方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中國的學校教育,主要採用教師講授、學生接受。教師在教學中主要講授書本上的知識、傳授解題的方法。採用的是填鴨式的教學。學生對老師傳授的知識採用的是接受的辦法,沒有去深究到底為什麼。學生的學習成績是靠背誦和反覆訓練得來的。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很差。

  西方的教育跟我們不同。他們的教育更靈活,有啟發性。教師先教學生“為什麼”,然後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的辦法。西方的教育更多的時間是孩子在獨立思考,這極大的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他們更有主見。

  明白了吧。中國的教育重知識,西方的教育重創造力。中國的教育重訓練,西方的教育重思考。

  同時,中國和西方在培養觀念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教育講究的是塑造,教育者按照一個統一的標準對受教育者進行鍛造,培養得越合符標準的就越認為優秀。學生學習,一切以書本上的為準,學生考試,一切以標準答案為準。再有想法只要考試分數低都是不好的孩子,只要聽話考試分數高再無想象力也算高材生。這樣的教育壓制了孩子的天性。孩子長期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生活,其個性和自主性就會被消磨,自然就會缺乏想象力、缺乏靈感,缺乏創造力。而西方人的教育講究的是成長,是按照仿效自然的法則,按照受教育者的興趣、志願、選擇,自然的生長。西方教育非常重視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保護孩子的個性。每個孩子都認為自己了不起,都能對事物發表一番個人的見解。他們敢說敢做,願說願做,遇事能想一想:這是為什麼?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見,西方教育留住了孩子的童心,保護了孩子的興趣,使孩子更有創造力和主見。

  當然,我不是說中國教育什麼都不如西方人。但我們必須承認別人的長處,只有承認我們才會改進。在微軟總部有一千多名中國人,但進入管理層的人卻很少。問其原因,微軟負責人說,中國人在那裡是非常好的工程師,但他們很少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敢對老闆說“不”,沒有想象力。這種現象也許不是少數。在當今這個競爭十分激烈的世界,缺乏創新力缺乏主見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中國要立於世界之林,成為世界強國,中國教育不來個大的改變是絕對不行的!

  中國的教育的路在哪裡?在這裡我談談個人的看法。

  這幾年,國家在教育改革上做了幾個大動作,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一波又一波的衝擊著應試教育,但在高考的指揮棒導引下,在各地區各學校統一期末考試等的壓迫下,素質教育的推行顯得很無力。

  當然,這幾年,我國教育的硬體環境確實改善了,“雙基”的普及率也很大提高了,但學生的素質的提高卻是很不理想。言歸正傳。從前面我的分析不難得出:中國教育的改革,必須以保護孩子的天性和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為宗旨,那些有礙和束縛孩子天性和創造力的東西必須剔除,與之適應的應該是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架構和教育方法。下面我簡單談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1、學校的培養目標:培養追求真理的、積極進取的、具有自主性和創造性的人。教育的根本是什麼?就是要讓孩子更聰明;這點介於時間的關係,我在這裡不詳談。學校應當把發展學生積極主動的精神和獨立思考、創新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文化知識放在首位。知識和創造能力之間是不成正比例的關係的。疆化了的知識不能產生創造能力。知識如果被教條化了,還會對創造能力產生阻礙作用。“日心說”的產生就是一個例子。“日心說”的創立者和傳播者曾受到嚴酷的迫害,有的甚至被迫害至死。當時的很多專家和勢利派人物都深信偉人亞里斯多德等人的“地心說”理論,因此他們都強烈排斥“日心說”。後來經過很長時間和很多人的努力,“日心說”才被世人所接受。解放之初,劉少奇等人創造性的提出了很有遠見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可很快就被教條了的馬列主義理論知識扼殺了,劉少奇等一大批人也受到批鬥,不少人含冤而死。可見,知識有時還要對創造能力產生負作用。相反,創造能力本身就能創造出知識。人一旦有了創造能力,就能更好的內化知識、拓展知識、深化知識,還能糾正知識和創造出新知識。人一旦有了創造能力,知識還能讓人的創造力得到爆發式的發展。

  人的創造能力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思考和研究中獲得的。人的思考過程就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探索事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就能夠產生智慧、產生靈感,從而創造出新的東西。換一種說法,思考能使人變得更聰明,更聰明就更有主意,更有主意就是能想出更好的解決辦法,能弄出新的東西。而這,就是創新能力。可以這樣說,思考產生創造能力,創造能力是從思考中獲得的。

  既然創造能力是從思考中得到的,我們學校在教育過程中,就不要急於告訴學生知識,不要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要讓學生去思考,去斟酌,自己去解決問題。不要怕浪費了時間,我們要的就是這個過程。例如語文的課文教學,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自己去發現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可以允許學生使用參考資料,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教師充當導演、主持人和參與者。教師不要去做解說員,要多讓學生思考,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

  2、教育者要保護孩子的天性,要根據孩子的興趣,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沒有興趣的教育是可怕的。教師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掌握孩子的個體差異,實行因材施教。教師在教育中要根據孩子的興趣選擇不同的教學手段,同時在教育中要激發和培養孩子的求知慾和愛好。不要要求孩子十全十美。要允許孩子有長有短。我們寧願培養各科成績都不突出但對某些知識有濃厚興趣的孩子;我們不願培養各科成績都冒尖,但對什麼知識都無興趣的孩子。孩子有興趣才會樂學,樂學才會覺得輕鬆,收穫也會更大。同時,興趣能激發孩子去思考,去研究,對培養孩子積極主動的態度和創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育要培養有個性的人,就要培養有個性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允許有個性的教育方法。這就要求有寬鬆的、民主的和競爭的教育環境。教育體制、教育政策、管理環境都必須寬鬆和民主,要多元化,允許不同見地,要製造爭鳴和競爭,要倡導學術自由。在現在這種家長式管理的教育環境下,更要反對以集中和統一領導為名限制和取消教育和教學的自由。學校領導和教育主管部門要多聽取一線教師的意見,要變管理為服務。要搭建各種競爭平臺:包括學區之間的、學校之間的,學校內年級組、班級組、學會等各機構之間的、教師之間的。要以展示、交流代替檢查、評比。如果有些檢查評比確實必要,其標準也應儘量多元。一句話,只有寬鬆、民主和競爭的環境,才會有特色的教育,才會有個性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積極主動、會獨立思考有個性的創新型人才。相反,如果一個學校沒有有個性有創新能力的教師,就難以培養出有個性的創新性的人才。

  再多說幾句。平庸的人大家看了都不刺眼。有水平的人就會有個性,辦事的方法跟普通人也不一樣,他們往往有稜角。全球都是這個樣子的。我們是搞教育的,應該理解這一現象。甚至可以這樣說,人的個性就是人的魅力所在。理解人的個性,尊重人的個性,是我們貫徹和執行教育新理念的基本要求。

  4、學校不是衙門,領導和教師之間不是主子和奴才的關係。學校不是政府,不是企業,而是一個做學問的地方,不能按政權機構和企業的遊戲規則辦事。學校的主要工作是教育和教學,而這些工作主要靠教師去完成。因此,學校在教的方面的主體是教師。學校的行政人員的主要工作是服務於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其主要職責不是領導而是服務。學校的頂樑柱是骨幹教師,而不是學校領導。因此,要徹底改變學校的衙門作風,官本位作派。要變官本位為師本位。現在再有名的教師在官面前都只能唯唯喏喏,否則就可能被穿小鞋、靠邊站。要把學校辦成特色,主要靠優秀教師的作用,行政人員在其中主要起協調和助手的作用。如果現在學校裡的優秀教師有資格“耍大牌”,而學校領導和其他行政人員要有求於這些“大牌”教師,應該說是教育的一大進步。如果一個學校沒有一批骨幹教師,沒有一些“大牌”的名師,學校是搞不出特色的。關於特色學校,學校文化建設,不是幾句話可以說清楚的,這裡也不談了。

  談到行政人員和教師的關係,我又想多說幾句,談一談現在的熱門話題:關於對績效工資分配的看法。績效工資分配要體現“兩頭小,中間大”,保低限高,向一線教師和骨幹教師傾斜(這是教育部的檔案精神)。什麼意思?就是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都不得高於20%至25%的人數,多數教師處於中等收入。而低收入者要拿25%至40%的績效工資,中等收入者中50%至70%要約低於平均工資,高收入者一般不高於平均績效的75%,確實有特殊貢獻的,一般也不高於1倍。學校領導的績效工資一般應低於骨幹教師的績效工資。教師兼任行政人員的,如果按規定減了課的,按教師績效工資分配;如果沒有減課或減課不夠的,其行政工作可以以補貼的形式支付。在這裡我要明確一下什麼是一線教師骨幹教師。我想教育部門沒有人不懂什麼是一線教師和骨幹教師,但現在確實在這方面出了問題。教育部檔案明確要求績效工資向一線教師和骨幹教師傾斜,而現在績效工資拿得最高的是學校領導和行政人員。這不很清楚嗎,學校領導和行政人員就是一線教師和骨幹教師。當然各地都是這樣做的,但各地都有很大意見也是事實。績效工資“兩頭小,中間大”和保低限高的分配原則是從效率和公平兩方面考慮的,我想應該符合我國民生的實際。績效工資向一線教師和骨幹教師傾斜,體現了輕雜務重主業,輕權利重教學,體現了學校工作的作用和收益的協調,這是學校培養創新人材的需要,符合學校的勞動實際。

  5、校園不是訓虎場,教育學生不能像訓虎一樣。老虎本是兇猛的動物,可在馴養場經過馴養員的長期的調教、訓練,就變得溫順聽話沒有野性了。可悲的是,昔日的森林之王,除了練就一套逗樂看客的本事外,連獨自生存的本領也沒了。

  孩子未進校園前,都是象小老虎一樣,他們對什麼事情都是那麼的新鮮、好奇,他們喜歡學著讀了書的大哥哥大姐姐,煞有其事的“讀書”“寫字”。可是當他們進了校園,卻逐漸對學習喪失了興趣,他們對學習變得冷漠和沒有激情。究其原因,是我們的教師把校園當成了訓虎場,把培養學生當成了訓練老虎。例如小學語文教學,老師每天早讀都讓學生毫無新意的反覆讀那幾篇課文,學生每天放學回家的作業就是不斷的重複的寫教科書上的那些生字。上課也是以讀讀背背和教師講解為主,然後就是課後作業、複習練習、單元考試、週考月考,期中期末還要參加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統一考試。學生整天都圍繞教師安排的東西在做,訓練訓練再訓練。孩子就像訓練場的老虎,最後只能訓練成沒有個性,缺乏靈性,只會模仿,不會創造的人。當然,灌輸式的教育和機械強化式的訓練確實能在短期內提高學生的分數,能給教師和學校爭光。但從孩子的發展來看,這是害大於利,它會使孩子變得被動和聽從,缺乏主動性和批判性,創造出高分低能的人。救救孩子!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話。

3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凡有美德的人,即使打扮得不夠華貴也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