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1 、(單選題)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加華麗。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這句話的含義是:

  A.美德,要令人肅然起敬,要有華麗的外表

  B.凡有美德的人,即使打扮得華貴也令人肅然起敬

  C.凡有美德的人,即使打扮得不夠華貴也令人肅然起敬

  D.凡有美德的人,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更令人肅然起敬

  正確答案: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透過“同樣”連線前後兩句話。首句把美德比作寶石,有了樸素背景的襯托會更加華麗。第二句論述一個人的打扮雖然不華貴,但若擁有美德也會讓人肅然起敬。文段是“分—分”結構,主要強調美德比華貴的打扮更重要。

  第二步,對比選項。C項是對文段內容的全面概括。

  因此,選擇C選項。

  拓展

  A項:“要有華麗外表”與文段意思相反。B項:“即使”表示讓步條件,“打扮華貴”是好事,不用“讓步條件”引導。D項:文段只是論述“美德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加華麗”而並非“更令人肅然起敬”。

  2 、(單選題)在紙本時代,學術傳播主要是透過書、報、刊出版發行完成的,三者各有分工,各有渠道,各有_______。圖書以編輯出版學術著作為主,期刊以編輯發表學術論文為主,報紙以撰寫釋出學術資訊為主,________,按照相應體制的規章制度或業界的________規則獨立地執行,從而形成了編輯校對、裝幀設計、出版發行、質量檢查等一系列學術傳播的基本秩序。

  依次填入畫橫線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A.讀者各行其是潛移默化

  B.受眾各司其職約定俗成

  C.物件各自為政不言而喻

  D.使用者各有千秋不約而同

  正確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此題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據“圖書以編輯出版學術著作為主,期刊以編輯發表學術論文為主,報紙以撰寫釋出學術資訊為主”可知,書、報、刊各有各的作用。A項“各行其是”指按照各自認為對的去做。比喻各搞一套。感情色彩偏消極,不符合語境,排除A項。B項“各司其職”指各自負責掌握自己的職責。符合語境。C項“各自為政”意思是各自按自己的主張辦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慮全域性,各搞一套。不符合語境,排除C項。D項“各有千秋”意思是各有各的存在的價值。比喻在同一層次內各有各的長處。符合語境。

  第二步,分析第三空。根據“按照相應體制的規章制度或業界”可知,應該是按照業界公認的規則。B項“約定俗成”指某種事物的名稱或社會習慣,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而被公認,併為大家遵守和沿用。搭配“規則”恰當。D項“不約而同”指事先沒有約定,彼此的言論或行動卻完全一致。不符合語境,且修飾“規則”不恰當,排除D項。答案鎖定B項。

  第三步,驗證第一空。“各有受眾”符合語境。

  因此,選擇B選項。

  拓展

  潛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變化。不言而喻:用不著解釋就可以明白。

  3 、(單選題)維生素C又叫抗壞血酸,溶液呈酸性。醫學研究表明,人類在不良情緒下,會產生過多氧自由基,損傷細胞的組織,導致面板失去彈性,出現皺紋。而維生素C與氧自由基發生反應,從而清除自由基,可有效避免肌膚老化。那麼,維生素C又是如何美白面板的呢?原來,面板的顏色主要取決於肌膚中黑色素的含量。抑制酪氨酸酶的合成是美白的關鍵之一,而維生素C能抑制此酶的的活性,阻斷黑色素生成,且可將已形成的黑色素還原成無色的黑色素前質。

  下列說法與原文不符的是:

  A.維生素C能夠避免肌膚老化

  B.酪氨酸酶合成可以美白肌膚

  C.維生素C能阻斷黑色素生成

  D.不良情緒容易使人出現皺紋

  正確答案: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將選項與原文一一對應。

  第二步,辨析選項。A項對應“而維生素C與氧自由基……避免肌膚老化”,符合原文。B項對應“抑制酪氨酸酶的合成是美白的關鍵之一”,文段中說的是“抑制酪氨酸酶的合成”,而不是“酪氨酸酶的合成”,屬於曲解文意,不符合原文。C項對應“維生素C抑制此酶的活性,阻斷黑色素生成”,符合原文。D項對應“人類在不良情緒下……出現皺紋”,符合原文。

  因此,選擇B選項。

  4 、(單選題)下列語句順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那就是在政治主體之間確立起透明、包容、規則、合作的觀念,並內化為政治主體的行為準則。

  ②理解和認識政治生態的內涵並不是最終的目的,也不是進行文字的遊戲,而是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判斷一個政治生態的優劣,並據此而探尋修復、最佳化政治生態的對策。

  ④但是,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政治生態是系統性的,因而,在對其進行修復或最佳化時,切不可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誤區。

  ⑤那麼,判斷一個政治生態優劣與否的標準是什麼?

  ⑥符合這些要求的政治生態,就可以稱得上是優良的政治生態。

  正確答案:D

  解析

  因此,選擇D選項。

  5 、(單選題)中國在國家治理上的探索與完善,生動詮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________,這也是中國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所________的制度保障,併為世界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寶貴經驗。

  依次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出類拔萃依賴

  B.與眾不同憑藉

  C.日新月異依託

  D.與時俱進倚重

  正確答案:D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所填詞照應“中國在國家治理上的探索與完善”,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隨著情況的改變而不斷變得更好。A項“出類拔萃”指超出同類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B項“與眾不同”指跟大家不一樣。兩者均不符合語境,排除A項和B項。C項“日新月異”指每天每月都有新的變化,形容發展、進步很快,側重變化的多和快,不符合語境,排除C項。D項“與時俱進”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髮展、前進,符合語境。答案鎖定D選項。

  第二步,驗證第二空。“倚重”指依靠,器重,符合語境。

  因此,選擇D選項。

  拓展

  依賴:依靠某種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給;指各個事物或現象互為條件而不可分離。憑藉:依靠。依託:依靠。

  這段文字重在說明:

  A.利用氰化物進行捕魚的行為難以遏制

  B.氰化物對海洋生物的危害性

  C.珊瑚礁的生存正面臨嚴峻的挑戰

  D.氰化物會破壞整個海洋生態系統

  正確答案:D

  解析

  第二步,對比選項。D項是主旨句的同義替換。A項“難以遏制”文段未提及,無中生有,排除。B項“海洋生物的危害”僅對應沒有珊瑚的後果之一,表述片面,排除。C項缺少文段主題詞“氰化物”,排除。

  因此,選擇D選項。

  7 、(單選題)好的散文不會讓讀者感到與作者生疏。作者在描摹眼中世界的同時,也在清晰地勾畫著自身的影像。實際上,________________,無論作品本身是優是劣。“作者形象”並不等同於作家的自畫像,它是作家靈魂的投影,是展現在文字中的一種人生境界,是寫作視角和閱讀視角綜合的結果。

  填入劃橫線處最恰當的一句是:

  A.寫作是一種意味深長的印記

  B.作品傳達的是作者獨有的情感體驗

  C.沒有一部作品不在描繪著“作者形象”

  D.每一篇散文都是人文情懷與精神價值的融合

  正確答案:C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分析橫線處的上下文語境。橫線位於文段中間,承上啟下,前文透過“作者在……的同時,也……”引出“作者自身的影像”。後文也提出“作者形象”。根據上下文語境,橫線處應體現“作者形象”這一話題。

  第二步,對比選項。C項“作者形象”與上下文話題相符,填入文段能夠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因此,選擇C選項。

  拓展

  A項、B項和D項:均未包含核心話題“作者形象”,與上下文話題不一致。

  8 、(單選題)近年來,資訊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成為知識呈現新方式,面對資訊科技帶來的海量知識內容與多元知識型別,如何________,擷取最有價值的知識內容與知識型別,成為個體知識學習面臨

  的新挑戰。

  填入畫橫線部分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A.兼收幷蓄

  B.披沙揀金

  C.揚長避短

  D.薪火相傳

  正確答案:B

  解析

  第一步,分析語境。文段意思是面對資訊科技帶來的海量知識內容與多元知識型別,我們應該如何選擇。

  第二步,辨析選項。A項“兼收幷蓄”指把不同內容、不同性質的東西收下來,儲存起來,不符合文意,排除A項。B項“披沙揀金”比喻從大量的東西中選取精華,符合文意。C項“揚長避短”指發揮或發揚優點或有利條件,克服或迴避缺點或不利條件,不符合文意,排除C項。D項“薪火相傳”比喻學問和技藝代代相傳,不符合文意,排除D項。

  因此,選擇B選項。

  9 、(單選題)一些貪官落馬後,或痛斥權力讓其墮落,或後悔當初入錯行選錯道、不該當官,或以官場“險惡”告誡子女“千萬不要從政”。從政真的是“高危職業”嗎?分明是為民服務盡責的公職崗位,怎麼就成了誤己誤人的“陷阱”,甚至是殺人於無形的“兇器”?一朝腐敗被捉便把所有的過錯歸罪於“權力”本身,暴露的是抵不住誘惑、守不住清廉、容易自我腐化蛻變的本性。

  關於這段文字,以下理解正確的是:

  A.從政者應當以堅守清廉作為立身之本

  B.“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人一旦有了權力,必然走向腐敗

  C.從政是一種高危職業,容易讓官員走向腐化墮落

  D.與醫生、教師等職業相比,從政者責任更大,風險更大

  正確答案: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將選項與文段一一對應。

  第二步,辨析選項。A項和B項對應“一朝腐敗被捉便把所有的過錯歸罪於‘權力’本身,暴露的是抵不住誘惑、守不住清廉、容易自我腐化蛻變的本性”,A項符合文意。B項曲解文意,原文描述腐敗不能“歸罪於‘權力’本身”,而是暴露了人的本性,且B項“一旦……必然……”文段並未提及,屬於無中生有,排除B項。C項對應“從政真的是‘高危職業’嗎”,後文對其回答是否定的,故C項曲解文意,排除C項。D項“與醫生、教師等職業相比”屬於無中生有,排除D項。

  因此,選擇A選項。

  複合題

  ①1928年,洛陽金村的古墓裡出土了數千件戰國時期文物,其中有一面鏡子,上面雕鏤著一個披甲執劍,頭上戴冠的武官。有趣的是,冠兩側都插著羽毛,專家認為那是一種名為“鶡”的鳥的尾羽,這種冠就叫“鶡冠”。“鶡冠”是戰國到漢代時武官所戴之冠,鶡鳥生性好鬥,至死不卻,因此武官佩戴鶡冠,以此昭示英勇氣概。

  ②武官戴“鶡冠”,文官的冠則叫“進賢冠”,代表文官有舉薦賢能的義務。那麼“進賢冠”又有怎樣的裝飾呢?山東沂南漢墓出土的畫像石上有一個畫面:兩位身穿袍服的文官,頭戴“進賢冠”,耳旁像簪花一樣插著一支筆,這種裝飾叫作“簪筆”。“簪筆”是漢代的一種制度,文官上朝奏事時,要在奏牘上書寫,寫完之後筆沒處放,就插在耳邊,久而久之就成了服制的定規。“簪筆”制度一直沿用到北朝,只不過換了一種形式,名稱也由“簪筆”變成“垂筆”。

  ③在古代男子的冠中,最尊貴的是“冕”。“冕”是帝王、諸侯和卿大夫所戴的一種禮冠,專門用於重大祭祀,也叫做“冕冠”。“冕冠”每個部分的形制都有特殊意義,比如其頂蓋叫作“冕板”,一般為長條形,前圓後方,後端又比前端高出三釐米左右,這是象徵戴冠者的匍匐形態,表示對天地宇宙的尊崇;“冕板”的前後兩端分別垂掛數串玉珠,叫做“旒”,一旒就是一串珠玉。旒的多少視身份而定,帝王專用十二旒,其餘按等級遞減為九旒、七旒和五旒。在“冕板”的兩側還垂有兩根絲帶,下端分別繫著一枚丸狀玉石,名曰“充耳”。“旒”與“充耳”的設計也有用意:“旒”用來“障視”,“充耳”用來“止聽”,這是提醒人們在莊嚴神聖的祭祀場合,不看不正之物,不聽不正之語。成語“視而不見”和“充耳不聞”即由此而來。

  ④冠冕形制如此複雜,卻還不是極限。北周有位皇帝退位後當起了太上皇,為了將自己與現任皇帝區分開來,規定太上皇的冕用二十四串垂旒。但是旒數多了,走起路來更得小心翼翼、緩步而行,其實這也是戴冠冕的用意之一,就是要讓人端正行走。身形一端正,人就顯得有氣派,這就是所謂“冠冕堂皇”。

  ⑤當然,“冠冕”不僅僅是為了“堂皇”。《禮記•冠義》中說“冠者,禮之始也”,這是古人重視冠冕的主要原因。“禮”是古代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是古代帝王穩定社會的手段。禮有如此宏大的意義,作為“禮之始”的冠當然意義非凡。所以在古代,冠不是隨便什麼人都戴的,古書上說“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見在當時,只有貴族子弟才能戴冠,平民百姓還沒有這個資格。古代貴族男子到了二十歲,就要舉行隆重的加冠典禮,以示成年,而後才能被賦予貴族子弟的各種權利和義務。冠禮極其複雜,單是加冠儀式就要舉行三次,每次戴的冠都不一樣,依次是緇布冠、皮弁和爵弁。這三種冠分別用於平日起居、打獵征戰和祭祀活動,也分別象徵著“士”的日常、戰爭和宗教生活。

  ⑥冠的象徵含義既然如此之多、那麼可想而知,冠是不能亂戴的,亂戴就意味著不尊禮。《左轉》曾記載過一樁“失禮”之事:衛國國君請兩個大臣來朝中喝酒,兩個大臣早早就穿著朝服在朝中等候,國君卻忘記此事,跑到園子裡打獵去了,兩個大臣只好到園中見他 。國君聽聞,戴著打獵的皮弁就出來了,惹得兩位大臣十分憤怒。由此可見,依據場合戴冠才是合乎禮制的,即使君王也不能無禮。所以孔子說“君子正其衣冠”,其意不僅在於要衣冠周正,還在於要符合禮儀。正因如此,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即將戰死的時候,也要將自己被打落的冠繫好,所謂“君子死,冠不免”。在死亡面前,子路還要結纓正冠,這在現代人看來未免太過迂腐,但這正是當時所崇尚的君子品格,也說明服飾制度對經國治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麼一想,“冠冕”確實要“堂皇”。

  10 、(單選題)下面這段文字最適合放在文中哪一位置?

  由此可見,一種服飾的出現與流行有各種各樣的緣由,但是縱觀中國服飾史,就會發現這些緣由中最重要的還是政治因素。透過“冠”的形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一點。

  A.①和②中間

  D.④和⑤中間

  正確答案:B

  解析

  第一步,分析給定文段。第一句“由此看來”總結服飾的流行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第二句“透過......”引出冠的形制,可知給定文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文章第一段主要講武官的“鶡冠”命名及寓意;第二段主要講的是文官的“進賢冠”的形成和演變;第三段主要講“冠”的形制和祭祀;第四段繼續講“冠”形制複雜用於區分等級的關係;第五段講的是“冠”和禮制的關係。由此可知,第一段和第二段主要講述了武官和文官的“冠”,第三和第四兩段講的主體都是“冠”的形制。故這句話應該放在②和③之間。

  第二步,辨析選項。對應B項。

  因此,選擇B選項。

11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16-20Fall:美研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890+申請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