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長在孩子轉學後,感慨道:
在湖北,我可以安安心心教導孩子學習,不急不躁,成績也還行,孩子性格開朗自信。
可是到了這邊,我看見的只有成績,所有的孩子都被要求寫正楷字,每天寫作業都是如此,每一個孩子循規蹈矩得很,每個孩子臉上洋溢的不是自信和童真,是恭順和小心翼翼。
寫錯幾個鋼筆字會被叫家長,某個線條沒有畫好也會被叫家長。諸如此類,我就成了那個每天都被留下來單獨談話的家長,像小學生一樣接受再教育。
說實話,我內心裡很反感這種教育方式,但是又不得不接受,因為沒得選,只能逼著孩子去適應他們的環境。
今天,我發現孩子不對勁,早上不肯吃早餐,我覺得這種變態式的教育模式對他產生了不好的影響,問他想法什麼都不說,我不知道原來對我無話不說的孩子才一個禮拜就變成了這樣。我終於明白那些經歷了幾年的孩子為何表情麻木,恭順又小心翼翼。
不知道其他家長是否感同身受?
其實,這類問題,以前未必沒有。只不過,現在的許多孩子和家長覺醒了,更多地感受到問題併發出了質疑。
發現問題,其實是一種好現象。上一代的家長訊息相對閉塞,思維也沒有如此開放和活躍,很多是處於無知覺狀態的。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好教育、現在的家長也沒有那麼配合學校、現在的老師也不好當。
許多學校裡,教育的成果是以成績為主,而不是以人為本。
這是因為,成績是顯性的,可量化的,而以人為本的教育,效果是隱性的,看不見的,不可量化的。人的功利性,註定了人更加關注的是可看得見的東西。
這也是教育發展中的一個必經階段。
很多家長感覺很無力,因為現在這個社會功利和競爭氛圍都很濃厚的,就連學校也不例外。
這種情況下,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應該何去何從呢?
一個普遍的問題是:許多家長曲解了學校的主要教育功能。
目前,學校的義務教育裡,應試教育的功能還是佔了主要地位的,這是大環境所致,家長和老師都無力改變的。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在孩子小的時候,更多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其次是學校教育。再大一些,與社會連線多的,社會教育的比例漸漸增加。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如果只是把教育的責任推給學校,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許多方面,僅憑學校之力是做不到的。
學校主要任務還是傳授知識,老師們的傳道、授業、解惑,更多的是針對學生的共性,面向的是全體學生,無法對每個孩子的個性發展做到面面俱到。
相對而言,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人格和個性化發展的影響更加深遠。因此,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比學校更為重要。
許多家長在教育意識覺醒的同時,也會把更多的期待投向學校,對學校抱有更高的要求。這也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但同時也表明了家長自身內在還是存在一種依賴性,才會有了一些界限不清的感覺與想法。
比如,上述這位家長對孩子新學校教育細節上的抱怨,就帶有這樣的痕跡。被叫家長很正常,關鍵在於叫家長後,家長的反應對孩子的影響。
我們可以想一些輕鬆的辦法減少孩子的錯別字,或讓孩子線條畫得更好,然後鼓勵孩子,把這轉化成積極的因素,這樣對孩子也未嘗不是一種好事。
如果家長因為自己的不適應,而牴觸學校的教育方式,或不能接受現狀把壓力和不滿轉嫁給孩子,或寄希望於學校改變,會導致孩子更難適應學校。
一些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抱怨,其實是他們自己內心對孩子教育無力的投射。常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學校里布置的作業太多或太少,抱怨某個老師的教學方式不適合自家的孩子。
這些心態很容易影響孩子對學校和老師的看法,如果家長一直有負面情緒,孩子必然會在潛意識中牴觸或排斥學校教育,在學校裡不好好聽課,不遵守課堂和學校紀律,甚至逃學、厭學等。
懂得教育孩子的家長,知道抱怨無濟於事,他們會自己創造積極因素和條件,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學校的要求和節奏。
他們分得清哪些是學校能做到的,哪些是家長能做到的,懂得以自己之長補學校之短。
但對孩子教育無力的家長,分不清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界限,也無法產生自己的教育思考,喜歡把教育問題歸咎於學校。
總會聽到家長這樣說:
我也想讓孩子減輕學習壓力呀,可是學校的老師會不停逼你。在意成績的往往是老師。
不是我們想焦慮呀!是學校的老師們不放過我們呀!我們家長稍微一放鬆,孩子們就更放鬆了,可老師們不幹呀!如果老師不找家長了,我們還焦慮什麼呀!
這些家長的心理水平還停留於不成熟的孩提時期,自己“被老師逼”,回頭再來逼自家的孩子。
這不是教育,這是在傳遞壓力,讓孩子背上了學校與家長的雙重壓力。
當然我不是說學校是沒有問題的。而是,在孩子的問題上,更多的是體現家長自身的教育問題。
因為,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級,每個孩子面對的老師、課程和學習任務都是一樣的,為什麼有人學習好適應能力強,有人相對較表現較差呢?
家長所要做的不是抱怨和焦慮,而是看到不足後,想辦法積極解決問題。
當學校的教育滿足不了我們的要求時,我們怎麼辦?一、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焦慮
家長產生焦慮也是正常的,但這種焦慮很容易傳染給孩子,讓孩子也焦慮不安,產生壓力和內疚感。這會讓孩子無法安心專注於學習,從而又加重了家長的焦慮。形成惡性迴圈。
只有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化解孩子的壓力,讓孩子輕鬆愉快地學習成長。
二、分清學校與家庭教育的界限,積極承擔起自己的職責
目前學校的主要任務依然是教學,而孩子的興趣和個性化的培養,人格的塑造等,主要還是需要家長的用心。
比如孩子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的培養,家長可以通過陪孩子游戲等寓教於樂方式引導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更重要的是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培養孩子自信、樂觀、勇於探索和挑戰自己等習慣。
其實,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是愛學習的,厭學的孩子常常是在學習過程中得到錯誤的對待,對學習的體驗不好而造成的。
三、如果家長自身沒有精力或能力教育孩子,可以通過尋求外力的幫助。
比如找專家或專業的教育機構等。
但無論如何,更重要的是,家長自己也需要學習和成長,才能不固執於自己的成見,跳出自身的教育侷限,才能避免成為孩子成長的阻力。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今日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