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發生一定是建立在教與被教雙方和諧關係的基礎之上的。相關的研究表明,人從五種感官獲得的資訊,98%都被大腦的自我係統遮蔽掉了,只有2%左右的資訊被推送到認知系統,引發學習的動機。什麼情況下教師傳遞的學習資訊容易被學生感知到呢?就是在師生關係和諧,同學之間互相關愛,整個課堂營造出一種安全無憂的氛圍,可以讓大家在其中身心愉悅的學習的時候。
王曉春老師認為:“創設有效課堂、高效課堂,前提是必須創設安全課堂。讓學生有心理安全感。牛魔王的高壓政策、東廠管理,雖然也能在短時間內取得一些看似好的效果,但由於學生缺少了安全感這一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導致師生不能進行心靈的溝通和自由呼吸。一旦管理變成了脅迫,師生都會陷入孤立、孤獨的境地,少了自主成長的空氣、水分和自由空間,更不利於師生的精神成長。”
美國學者卡羅爾·西蒙·溫斯坦在他的《中學課堂管理》中說:對太多的學生來說,學校是一個讓他們感到羞辱、威脅,受到嘲笑、折磨、取笑,讓他們覺得無能為力的地方。想一想什麼時候學校對你是可怕的。如果你牢記這些時刻,並盡力保證它們永遠也不會發生在你自己的學生身上,你已經開始建立一個更安全、更有愛心的集體。
滿足學生對安全的需要,一方面要求學校要保證教育教學設施裝置的安全,另方面特別要求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安全的心理環境,絕不能讓教師自己成為學生問題和問題學生的製造者。創設安全的學習環境和的心理場,首先要保證教師為學生創設的學習生活環境應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有一定的規範秩序,沒有混亂、恐嚇、焦慮等不安全因素。其次,杜絕動輒以批評、指責、威脅、懲罰等簡單粗暴的方式,而應以關心、傾聽、鼓勵、笑對等溫和的態度來對待學生和處理學生問題。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古諾特博士曾深情地說:“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之後,我得到了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育的成功和失敗,‘我’是決定性因素。我個人採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境的主因。身為老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製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啟發靈感的媒介,我能讓人丟臉也能叫人開心,能傷人也能救人。”
教師每天都要處理許多學生問題,如果處理得好,不但師生皆大歡喜,還有助於學生進步;處理得不好,輕則容易導致師生情緒對立,重則引發師生嚴重衝突。在工作中我們發現,其實許多師生間的矛盾往往不是直接由學生的錯誤或不當行為引起的,而是因為教師對學生問題的主觀判斷所產生的錯誤認識或情緒化的不良評價誘發的。
㈠老師,每次都是我的錯嗎
一位女學生忘記了穿校服,老師責問道:“你怎麼不穿校服就來了?”
學生回答。“我把校服洗了,今天還沒有幹。”
“誰讓你洗校服了?”
“我的校服髒了。”
“髒了?髒了就不能穿了?”
“嗚……,穿不穿校服不用你管……”學生哭著奪門而去。
我們暫且不管學生不穿校服對不對、學生為什麼不穿校服,老師的責問明顯讓學生感覺老師是在故意找茬。老師的不當言辭,導致師生間的溝通失效,更引起了學生的抗拒行為。學生成了教師心目中的問題學生,教師也在學生面前威信掃地。
㈡老師,我究竟怎樣做才能讓您滿意
一位女生上課遲到了,看到老師在講課,就自己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教師勒令她起來說明原因。女生說:“昨天睡晚了,所以今天沒有按時起床。”“你昨晚去哪兒鬼混了?晚上不睡覺?”第二天,由於腳踏車鏈子掉了,女生又遲到了。這次她沒敢回座位,而是站在門口。誰知教師沉著臉說:“你來晚了還不快進來,站在那兒幹嘛!”第三天,女生故意來晚,對教師說:“你覺得我是應該站在外面等,還是應該回座位?”教師正覺著女生的口氣有點奇怪,女生忽然從書包裡掏出一把菜刀,向教師砍了過去。
一個十分普通的遲到行為卻最終引發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學生砍老師事件。悲劇的誘因正在於老師處理問題的態度粗暴,不但令學生無所適從,而且其暴力性語言也是對學生人格的極大侮辱和傷害。
㈢老師,我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一位一年級教師在數學課上講解比較物體大小的知識,老師出示了兩幅漢堡包的圖片,問學生這兩幅圖上的漢堡包有什麼不同。第一個舉手的小朋友說:“我感覺這兩個漢堡包一個上面的芝麻多,一個芝麻少。”老師為了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就表揚說:“你觀察的真仔細,請坐。其它小朋友觀察到了什麼?”另一個小朋友說:“我發現這兩個漢堡包一個裡面的菜葉多,一個菜葉少。”老師一聽還不是自己希望出現的標準答案,就不置可否地讓這個學生坐下。這時又有學生搶著舉手回答:“我發現這兩個漢堡包一個裡面的肉多,一個肉少。”老師一聽還是類似答案,胸中的火“騰”地就燒起來了:“就知道個吃,快坐下吧,你!”
三個學生的回答性質相同,得到的卻是老師截然不同的評價。得到表揚的學生,仍然會喜歡上這個老師的課,受到批評的學生可能會逐漸成為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原因是學生失去了課堂正常學習的心理安全感。
以上三個案例都是由於教師未能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導致師生情感交流遭遇嚴重障礙,最終出現了師生關係對立且學生失去心理安全感的尷尬局面。成功的教育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係,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安全感是人的基本的生理需要,如果學生缺失了這種心理需要,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那麼,如何才能避免對學生不必要的傷害呢?
⒈給學生留點兒顏面:尊重和信任
教育不能僅憑指責、批評和打壓來粉飾太平。案例1中,老師不妨這樣說:“今天學校要檢查各班穿校服的情況,這你是知道的,因為你,我們班可能會被值周生扣分,你對整個班集體來說真的很重要。”老師簡單一句話,卻猶如在學生面前擺了一面鏡子,促使學生不得不反思個體行為和集體榮譽的關係。言語中傳遞的尊重、信任和渴望的態度,也會深深觸動學生。
⒉給學生改錯的機會:理解和期待
老師以何種眼光去看待學生,以何種態度去教育學生,可能會決定學生一生的命運。案例2中,在學生第一次遲到時,老師不妨這樣說:“早睡早起才能有個好身體,上課時精神才會好,老師希望你以後每天晚上都能按時睡覺。”學生再次遲到後,老師也不妨說:“誰都難免遇到意外情況,先上課吧,下課後去把腳踏車好好修修。”這種包含理解和期待的語言,猶如一道春風,會吹進學生的心田,促使學生調整作息時間,按時休息,準時甚至提前起床做好準備,相信這個學生遲到的次數一定會大大減少。
⒊給學生平等的待遇:一視同仁
當學生在老師心目中是“不聽話”的孩子時,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極可能是個“很可怕”的老師。案例3中,在第二個和第三個孩子說出的仍不是老師想要的答案後,老師不妨這樣說:“前面三個小朋友都觀察得很仔細,我們大家給他們鼓掌。老師想再請同學們想一想,為什麼一個漢堡包芝麻多,菜葉多,肉多,而另一個芝麻少,菜葉少,肉也少呢?”這樣一來,既進一步解釋、提示了問題,同時後兩個小朋友會和第一個小朋友一樣,因得到老師的表揚而更積極地思考和回答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埃爾凱特說過:“無論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如何,當好父母教師,最基本的是要給孩子兩樣東西:根和翅膀”。所謂根,就是給孩子安全感,並引導孩子活得健康快樂;而給孩子翅膀就是給孩子最大的自由和機會,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潛能,有機會成為所能做到的最出色的人。心理學家羅傑斯也曾經說過:“教師的態度決定著教育的成敗。教師要以一種欣賞的眼光和積極的心態投身於教學活動之中,要努力為孩子們營造一種寬鬆、民主、和諧的成長氛圍,使他們能夠自由表達,暢所欲言,並時常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所以,真正好的教育,一定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讓孩子的身心不受到暴力(包括語言暴力和身體暴力,還有表情暴力)的傷害。在師生互動中,教師要允許學生答錯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許補充,不明白的允許發問,有不同意見的允許爭論,允許學生向老師“發難”。在課堂中應沒有訓斥、責罵、侮辱和體罰;也沒有緊張、恐懼、擔心和不安,應是一個富有人情味的和諧課堂。孩子積極主動愉快地投入學習活動的過程,也是孩子幸福生活體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有失敗,也會有挫折和眼淚,會不斷犯錯誤,但教育者所給予他的一定是呵護、幫助、陪伴、同情,期待和寬容等,而不是簡單的說教、羞辱和訓斥、責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