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高考立志要考重點大學的孩子,距離高考越近,越感覺壓力大,不但焦慮值開始提升,還有了軀體反應:考試的時候心跳加快、手心出汗,甚至大腦空白,需要十幾二十分鐘才能平復下來,可是一場考試分秒必爭,這個調節時間太長了,時間不夠用,壓力再升,若是遇到難題,更是……如此反覆,惡性迴圈,面對考試該生壓力越來越大,開始恐懼考試了……
經過聊天,原來該生給自己設立的一個觀念是“我一定要考上重點大學”。
這個信念,帶給她動力的同時,也帶給她更大的壓力,所以每次考試成了煉獄,遇到難題或者出現點意外立馬感覺“完了,我完了”……
經過調整,他的信念換成了“我要努力堅持,考上重點大學”,每次出現狀況的時候,除了一些自我調節生理狀態的方法,在信念上,她換成了“我要努力,我可以的”,而不是“完了,我完了”。
如此之下,對考試的焦慮逐漸降低到合理範圍,哪怕考試緊張,十幾秒就可以調節過來進入狀態答題。
這個案例,是讓我們看到你秉持的信念帶給人的影響:“一定要如何”“必須如何”“肯定怎樣”……類似的話語,貌似帶給人積極確定的動力,其實背後還有更大的壓力。
比如“我必須是個優秀的人”換做“我也可以優秀”或者“我是可以的”
比如“我必須考上大學/高中”換成“我需要努力堅持”
比如“考不上大學我就完了”換成“我需要努力堅持”
比如考試考砸了之後覺得自己“完了,我這輩子完了”換成“我還可以做得更好,我現在需要做……”
而對於家長,你對孩子說:“你必須好好學習”換成“看看你還可以做什麼讓自己今天比昨天更好?”
比如你對孩子說:“考不上大學你就完了”換成“未來掌握在你自己手裡,盡己所能,不留遺憾就好”
……
諸如此類的話語,你可以感受一下,是否帶給你不同的感受?
說話,真的是一門藝術,目標,真的更需要適合個人,如此,帶上動力而非阻力。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