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世界每天都在變化,現在大行其道的就是:父母成功與否,取決於孩子的狀態。

近日,一位就讀於美國埃默裡大學哲學專業一年級的中國學生張一得突然離世。他是一位從小就成績優異、托福考近滿分的陽光學霸,而且他的父親張嶽,是一位放棄了高管職位專心回家做全職爸爸、頗有名氣的網紅育兒達人——“一得他爹”。(來自“底稿”)

真乃是:成者為王敗者寇。

之前,他還是眾人敬仰的學霸父親,是很多家長欽佩學習的物件;現在,就被網友們批判養育方式“令人窒息”。之前,很多人都在誇讚他有魄力,為了孩子放下事業,對孩子的愛很有質量、有溫度、有深度;現在,卻被批判他將孩子視為一切,這份愛太過沉重,把孩子壓垮了,甚至還有人說這“愛”中帶著功利性。

到底孩子是如何離世的?

現在也沒有一個準確的調查結果。

到底父親對孩子的養育方式是否得當?

除了他們自己,誰也不知道。

或者,除了孩子本身,誰(包括父親)也得不到最終的答案。

所以,各位看官們,輕一些扣鍋吧。

現在,沒有誰比他的父親更難過。

(一)我們長成這樣是綜合因素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私人邏輯”

一個人,之成為現在的自己,是各方面綜合因素的影響。

比如:

遺傳、DNA、孕期或分娩時發生的意外;家庭環境及父母的養育方式;私人邏輯,即自身對遇到的人/事/物的解讀方式;朋友圈、學校環境、社會環境,還有現在不得不提起重視的“網路環境”。

在這幾個因素當中,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DNA,也無法選擇我們的出生環境、無法(很難)控制父母的言行,無法(很難)改變學校環境、社會環境和網路環境。

我們能夠調控的只有我們的私人邏輯,即:我們對身邊發生的事情的詮釋方式。

即使是同一個家庭、同一對父母,養出的孩子也各不相同,因為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套他的私人邏輯。這個私人邏輯,決定了他的每一個選擇、他的心態、他的價值觀以及他的整個人生。

私人邏輯在孩子5歲之前在潛意識中形成。如果不是透過學習有意識地主動去調整改變,基本上不這一生不會有太大變化。它像一隻無形的手一樣,主宰著我們的選擇和言行。

比如:

(1)面對媽媽早上不停地催促:快點起床、快點穿衣服、快點吃飯、快點出門……

A孩子認為:

媽媽太煩了。我要快快長大,以脫離媽媽的控制,再也不要和她一起生活。(我討厭媽媽)

B孩子認為:

媽媽雖然說的有些多,但是我知道她是擔心我上學會遲到被老師批評懲罰。(我愛媽媽)

再比如:

(2)“一得他爹”十年來給孩子做的飯菜從未重複。這件事,不同的孩子也會有不同的詮釋方式。

A孩子認為:

爸爸這麼對待我,無非就是想讓我好好學習,給他爭光。他就是在用“感動他自己”的方式,試圖感動我。(牴觸爸爸)

B孩子認為:

爸爸為了我的健康如此費心勞力,每天我都能吃得特別營養特別開心,好幸福。(愛爸爸)

這件事,不同的大人也有不同的詮釋方式。

A家長認為:

這種愛太沉重,太讓人窒息。用這麼多心力做到這種程度,給孩子心裡造成多大心理負擔?這麼大的壓力之下,孩子怎麼可能受得了?

B家長認為:

他只是在用自己認為好的方式表達他對孩子的愛,這種不怕辛苦甘之如飴的關愛,讓人感動和欽佩。

(二)每一種私人邏輯,都在控制著我們接下來的每一個選擇和言行。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私人邏輯,無論他是否意識到。

而每一種私人邏輯,都在控制著我們接下來的每一個選擇和言行。

比如:

討厭父母的孩子,每一次都會選擇那個讓父母更難受的路去走。比如,更拖拉,更不好好學習,更慢地吃飯,甚至不吃飯摔門就走……

愛父母的孩子,會和父母互動,會告訴父母自己的感受,會選擇那條讓他們彼此都感覺舒服的路去走。

再比如:

認為自己很差的人,與人聚餐時總會坐在角落中,碰到新的挑戰時能躲就躲,有人對他特別好的時候他會心有忐忑,不是懷疑人家別有所圖,就是玩玩而已……

認為自己優秀的人,與人聚餐時坦然坐在任何位置,碰到新的挑戰會笑著迎上前,努力去做,接納輸贏,有人對他好,他會欣然接受,然後回報更多的關愛給對方,獲得美好的感情……

現在的我們,就是由這些年每一天的每一個選擇組合造就而成的。

所以,這個孩子為什麼離世,與他的私人邏輯息息相關。他在美國遇到了什麼事?他是如何解讀的?為何採取了這樣的應對方式?……這些是他的私人邏輯掌控的結果。

只是,我們不知道,他的私人邏輯是什麼,是如何形成的。

(三)結束語:父母們,請適當放過自己!

我們都想成為一個好媽媽好爸爸。可是,一來我們的能力有限,二來還有很多我們無法控制的因素。孩子到底能發展到何種程度,真不是我們一個人說了算的。

而且,當我們太焦慮擔憂,過多地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也容易讓我們迷失自己,甚至否定自己。

比如:

有的家長今天看到這篇文章中說那樣做是錯的,然後發現自己之前真的那麼做過,滿心的後悔自責,看著孩子的眼神甚至都是虧欠含淚的;明天又看到那篇文章說“好媽媽”應該這樣做,結果發現自己根本做不到,又特別沮喪自卑……

如果整天沉浸在這樣患得患失的負面情緒中,別說一個好家長,連一個“好好的自己”都做不了!

所以,當我們意識到我們作為父母這根弦已經繃得很緊時,要及時給自己鬆一鬆,適當放過自己。

也許,我們放過自己的同時,也能讓孩子放鬆一些。

畢竟,無論哪根弦,繃緊了都容易斷。

——END——

7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雞娃原來也有黑話,看完直呼專業,看得懂的父母應該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