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過去25年,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文章荒”!

施一公,中科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前清華大學副校長……

在大量的榮譽之後,西湖大學校長,才是他如今更為人熟知的身份。

也正是自從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擔任西湖大學校長之後,施一公也遭遇了他科研人生中最大的“論文荒”。

根據施一公自身的陳述,自從1995年獲得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學位之後的25年裡,從來沒有像擔任西湖大學校長之後這樣發表的論文數量這麼少。

說到底,擔任西湖大學校長,分散了施一公在科研方面的精力。

一個自信可以在自身研究領域有重大突破的科學家,他這麼做值得嗎?

值得,而且從未後悔過自己的選擇!

這就是施一公,一個曾經揚言要將西湖大學打造成中國的“加州理工”,超越清華、北大的著名科學家。

換做其他人,或許覺得說出這樣的話,是“狂妄自大”,可他是施一公。

不僅被評為中科院院士,還是曾經的清華大學副校長,還培養出顏寧、萬蕊雪、白蕊等這樣出類拔萃的科學家。

他曾經說的話,反而讓人更加期待西湖大學的未來。

而他當初選擇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的職位,其中又存在怎樣的考慮呢?

01 放棄清華大學副校長的施一公

施一公,從小就學習成績優異。

1985年,更是直接考入清華大學;1989年本科畢業以後,就來到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繼續深造,並於1995年獲得生物物理的博士學位。

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其實施一公就考慮過回國。

不過因為種種原因,想再提升下自己,此時美國更加自由的學術環境等等,施一公最終還是留在了美國繼續自己的博士後生涯。

並在普林斯頓大學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終身教授、講席教授等等。

最終還是在滿腔愛國情懷之下,回到自己的母校清華大學任教。

首先必須要承認,在當時,施一公留在美國,他可以享受到比在中國更加優渥的待遇以及舒適的科研環境。

而且以施一公當時在國際上的地位,他完全可以不用再在意什麼科研成就,未來的衣食住行都將不發愁。

可是他並沒有安於舒適的生活環境,而是選擇放棄自己在美國擁有的一切,回來國內,重新開始。

他不知道自己在清華大學的未來是怎樣,但是他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也真心想要為自己的祖國做些事情。

這就是施一公,他的父親為他取名,就是希望他將來能夠“天下為公”。

毫無疑問,他選擇在頂峰時期回國,就對得起自己的名字。

回到清華大學任教以後,施一公也先後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校長助理。

2015年9月,更是成為清華大學副校長。

這是清華大學對施一公的認可。

按理說,以施一公如此“年輕”的年紀,就能當上清華大學副校長,並且還是中科院院士,未來當校長,都是指日可待。

在中國,清華大學的地位有目共睹,能夠成為清華大學的校長,值得無數人尊敬。

可是在這樣未來可期的情況下,施一公卻放棄了。

在2018年的1月,施一公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的職務,並離開了清華大學。

隨即而來的訊息則是,在2018年的4月,施一公出任西湖大學校長職務。

一石激起千層浪!

不少人都難以理解:

放著好好的清華大學副校長不當,去當一個民辦高校的校長,從頭開始,這是在想什麼?

但是,施一公自然有自己的考慮。

02 施一公與西湖大學

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是一個一直處在改革發展的國家,我們的科技、教育、對學生的培養、大學制度建設,其實也需要不斷改革,才能適應國家的發展,才能讓國家未來有更好的可能性。因為要應對未來的挑戰,而這樣的一個挑戰、嘗試需要有人去做。

無疑,施一公,就是這個願意去迎接這個挑戰的人。

而想要迎接這個挑戰,那麼就需要辦一所“新”的大學,從而實現在科學和教育方面的探索。

這個理想中的大學,最終成功落地,成為如今的西湖大學

在施一公看來,西湖大學的未來發展方向就是能夠成為立足中國國情,秉承“小而精、高起點、研究型”的建設原則。

還有一點,就是培養學生成為“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人,而不是為寫論文而寫論文。

正是經歷了從美國到中國的求學、學術科研環境,施一公深刻懂得兩者之間的不同。

無論美國的條件多麼好,國記憶體在怎樣的問題,施一公最終都選擇留了下來。

並且他想要用自己的力量,用自己創辦的大學,為這個國家做些事情。

這就是一箇中國科學家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他深知擔任西湖大學校長,面對各種瑣碎的事情會影響他的科研工作,可是他不後悔,因為他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這也不代表,他就會放棄自己的科研。

對施一公而言,科研是一件令他愉悅的事情,他真心愛科研。

只不過此時的西湖大學還在發展階段,他會偏向於將更多時間投身於西湖大學的建設,科研不會放棄。

未來,他也堅信自己會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發現。

這就是施一公,一位以“天下為公”的科學家!

31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學渣兒子成清華碩士,媽媽從文盲成為作家,只因母子倆的一個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