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的諾貝爾獎頒發給了經濟學家邁克爾·斯賓塞,因其提出的數學模型—訊號傳遞模型為上述學習之謎做出瞭解釋。“其基本概念在於:與其說學生上學是為了學習有用的工作技能,倒不如說他們是為了向未來的僱主炫耀工作潛能。
換言之,教育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學習本身,還在於證明自己的資質。當然,在斯賓塞之前就有人提出過這一觀點。不過,他之所以成名,在於他用數學的方法闡釋了此觀點。
訊號傳遞模型
在訊號傳遞模型中,每位學生都有一種潛在的素質、未來的工作效率,這是未來的僱主期盼知悉的。“但是這一素質在短時間內是無法觀察到的,例如,讓求職者參加一個簡單的測試。因此,僱主把學生的學業表現當作替代品。
這一招行之有效。在漫長的學業生涯中,學習較好的學生往往具備更大的工作潛力。當然,這不是一個完美的關聯關係,還存在著許多的例外。不過,總體而言,學業表現有助於預測未來的工作表現,因此也有助於預測收入。
人們平時的言談,彷彿透露出智商是學業和工作表現的關鍵因素。
但是,智商並不能夠決定一切。智商測試既便宜又快速,然而,如果你光有智商,你的能力也就止步於此了。例如,倘若你天資聰慧但卻懶惰,那麼你的智商將無法為你的僱主帶來多大的價值。正
如卡普蘭所說,最佳僱員具備一籮筐的素質—智商當然位列其中,但是責任心、細心強烈的職業道德以及達成期望的雄心這些素質無論是在倉庫、工廠之類的體力勞動工作場合還是在設計室、“辦公農場”等腦力勞動工作環境中都同樣適用。
一個人的智商可以透過30分鐘的簡單測試得出結果,但是其他大多數素質卻只能透過長期的表現加以衡量。想象一下,有一個22歲的大學畢業生到貴公司面試,你是她的面試官。你掃了一眼她的簡歷,注意到她大二的時候生物課成績是A。
從中你可以瞭解眼前的這位年輕女士的什麼資訊呢?當然,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她很懂生物學。她也許尚且記得相關知識,然而從資料統計來看,她極有可能已經忘卻大半。更加準確地說,這個成績說明她是能夠在生物課上拿到A的那一類人。
我們並非在無謂地重複上述內容。我們意在指出其中隱含的資訊是她有快速、透徹地掌握大量新概念的能力,即達到此領域專家水平的能力,或者說至少她的能力勝過了多數執行相同任務的同學。
(甚至這門課的成績並沒有嚴格遵循正態分佈進行評級。大多數教授都會對評分標準加以調整,使得其課程只有少數學生能夠獲得A。)除了說明她具有掌握新概念的能力之外,還能夠說明她是一個能夠一直遊刃有餘地把控工作的人。
每一篇論文、每一個專案和每一次家庭作業都有最後期限,而她即便沒有在規定期限內完成所有任務,也能夠完成絕大部分。每場考試都會定在某個特定的日期舉行,但由於她學得好記得牢,所以她能在考試中出色發揮,在進行這一切的同時她還有來自其他許多科目的繁重任務。
如果她在其他科目中也拿到了好的成績!如果她還參加了許多課外活動(或者說數量不多但是級別很高的活動),那麼她所取得的好成績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了。所有的一切都很好地證明了:一旦加盟貴公司,她一定會有不俗的表現,這都同她是否能夠記得生物課或者其他任何課程的內容無關分。
換言之,受過教育的僱員一般而言會是更優秀的僱員,但是並不一定是學校使他們變得更加優秀。與之相反,教育的諸多價值都在於給了學生一個展示他們已有素質的機會。
卡普蘭做了一個類比,這個類比對我們理解這一點多有助益。假設你從祖母那裡繼承了一顆鑽石,然而你想轉手把這顆鑽石賣了。為了賣一個好價錢,你該怎麼做呢?一方面,你可以採取措施改進這顆鑽石,比如繼續打磨或把它切割成更加美麗的形狀。
另一方面,你可以找一位專業人士對鑽石進行鑑定,這位人士會出具一份鑑定書說明鑽石的品質如何,這也會抬高這顆鑽石的價格。因為大多數買家都不會鑑定鑽石,而沒有鑑定書,買家又會擔心自己上當受騙。
關於教育的傳統觀點認為,教育透過提升學生的素質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價值。那些未經過打磨的原材料,透過重塑和打磨使其更加吸引人。訊號傳遞模型則說明教育是透過頒發資質證書提高了學生的價值。取一未知樣本,進行測試和衡量,然後評估等級,使得其價值清楚明白地呈現在買家面前。
當然,兩種處理方式並不互相排斥。雖然勞動經濟學家往往輕視此訊號傳遞模型,但是在教育社會學家看來,該模型家喻戶曉,其解釋也廣為人們所接受。沒有人聲稱訊號傳遞模型能夠解釋教育的所有價值。課堂上當然會有某些學習和改進的過程,而且有些對於僱主來說十分重要。對於技術和專業領域來說尤為如此。
例如:工程、醫藥和法律。但是,即便在這些領域中,訊號傳遞模型仍然很重要,而且在許多其他領域中,訊號傳遞模型的作用會完全蓋過學習的作用。例如,卡普蘭估計訊號傳遞所起的作用佔教育價值的80%。
訊號傳遞模型的隱含意義
我從未讓學校干涉我的教育。——馬克·吐溫
訊號傳遞模型能夠解釋上述所有學習之謎。顯而易見,它也解釋了為何學生和僱主更注重資質(優異的成績和名校學位),而不是那麼注重學習本身。雖然羅賓等人也可以不花一分錢就獲得頂尖學府的教育資源。
同時,它也解釋了為何沒有人特別介意課程是否是不切實際的,或者忘記自己所學—因為知識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展示你有學習和完成學業的通用能力。訊號傳遞模型也解釋了羊皮紙效應。事實上,獲得學位比獲得學位所需要的經年累月的學習更加重要一因為僱主更喜歡持之以恆、有始有終的僱員。
正如“隱性動機”解釋中常常出現的,事實上,看似有缺陷的東西(就其實際作用而言)最後卻成了特點(就其潛在作用而言)。
例如,乏味的學校生活、繁重的任務和永遠都做不完的課後作業可能會阻礙學生提高其學習能力。但是,如果學校的主要功能在於鑑定學生的資質,其目標就是去蕪存菁,“蕪”就是懶鬼和空想家,而“菁”則是指未來優秀勤勉的員工。
如果人們在學校過得既輕鬆又愉快,這一功能就將不復存在。假使可以用快進的方式跳過學校裡的所有學習(和記憶)過程,
例如,給學生服用一劑靈丹妙藥,瞬間使他們學會所有知識—為了證明學生的資質,我們還是不得不讓學生去上那些無聊的課,參加吹毛求庛的考試。
訊號傳遞模型也解釋了許多我們看不到的東西。而如果學校的主要目的是學習,那麼我們本應該能看到這些東西的。
例如,如果大學學位的價值主要是為了說明你在讀書期間所學的內容,那麼我們應當看到的是,學校會給學生舉行一場綜合性的“退出考試”,涵蓋學生所上過的所有課程。當然,這麼做的難度係數相當之高。
並且,只有在學期末進行期末考試才能夠最深入地測試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但是如果僱主當真關心知識,那麼他們應該想要知道學生事實上還記得多少知識。然而,僱主似乎只要瞭解學生學習的事物(按時完成任務)的通識能力就已然滿足。
還記得上文提及國家從學校中獲得的價值根本比不上學生從中獲得的價值嗎?訊號傳遞模式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學校越是關注資質證書(而非學習),那麼總體而言,國家提供的教育年限越長,就越無法從中受益。
如果學習只能起到微乎其微的作用,那麼讓每一個公民多上幾年學只會在整個國家的總體生產力方面濺起小小的水花。同時,如果你是某國的一個學生,上學的時間越長就越能夠顯著提升你未來的工資一不是因為你學到了什麼,而是因為學習的時間越長,在學校待的時間越長,越能證明你會是一名更好的僱員。
並且,更關鍵的是,這能讓你脫穎而出。因此,從教育的目的不是學習而是訊號傳遞來看,教育更是一種競爭,而非一種互利的合作行為。誠然,我們希望看到的是校園是一個共同提高的地方。然而,訊號傳遞模型向我們展示:校園是一個競技場,只有一些學生能夠“獲勝”。
以上種種告訴我們,應當重新審視我們給予學校的鉅額補貼和鼓勵。誠然,評定學生的資質並對學生進行分類確實有好處—技能更高的員工走上更加重要的崗位會帶來更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是在花費大量金錢、精力和社會資源的教育角逐之下,這種效益看起來蒼白無力。
文 | 才華有限奮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