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些因網遊自殺、被父母數落自殺、學習自殺、相約自殺的孩子們嗎?最近山西某大學大二男生因補考作弊被抓,哭了20分鐘後跳樓自殺的新聞,又一次讓我們深思了一番,除了痛心,也不禁的想問:現在的孩子怎麼了,為什麼越來越脆弱,動不動就有輕生的念頭?
其實,這和父母的家庭教育有直接關係。雖然孩子是在學校受教育,但是學校教育恰恰是檢驗家庭教育的第一道關卡。如果你總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產”,不讓他自由成長,他的心理健康將成為你以後最大的困擾。
給孩子成長的自由
說起來簡單,但真正能做到的父母卻少之又少。現在,不管是老人帶還是父母帶孩子,都怕孩子磕著碰著,有時候甚至到了縱容的地步。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孩子被桌子、椅子等物件磕著了,家長看見就邊用手打那些座椅邊當著孩子的面說:打桌子,看它還敢不敢碰著我們了。這時我們會發現,本來沒有哭的孩子,開始委屈的哭了起來。這件很平常的小事,就足以說明家長經常以愛的名義在剝奪孩子很多正常成長的權利。
愛而不是溺愛
孩子能做的事不讓做,孩子能參加的活動不讓參加,在生活上遷就、溺愛孩子的同時,在學習方面卻格外較真,一廂情願為孩子選擇大量的家教和興趣班,一旦孩子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家長就會訓斥甚至打罵。你是不是這樣的父母?後果是,孩子好奇、好玩、敢於冒險的天性被泯滅,養尊處優、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不說,膽小、懦弱將是他們身上的標籤。
給孩子樹立規則和底線
給孩子成長的權利和自由時,必須要以規則和底線為前提,當然這也是對父母的基本要求。不少家庭是這樣的:心情好的時候,就對孩子言聽計從,各種獎勵;心情不好,就對孩子各種生氣、發火。像這種沒有原則的陰晴不定,很容易讓孩子沒有安全感,以後遇到什麼事也都不敢和父母說,長此以往這種心理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在孩子面前保持積極樂觀、穩定的情緒,是父母面對孩子最基本的底線。
鼓勵勝過打擊
“你做的還不夠好,應該更努力才對,不要因為一點點進步就驕傲”、“你看人家多厲害,從來不會因為一點進步就驕傲”,這樣的話是不是很耳熟?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但總是打壓孩子,還時常和別的孩子作比較,不僅不會達到鼓勵孩子前進的目的,反而會讓孩子覺得一直活在別人的陰影裡,從而變得越來越自卑。
如果你的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一定要及時糾正,不要讓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下,變得越來越自卑,自卑的孩子心理也會很脆弱。也不要等孩子的悲劇發生後,才去尋找原因,那時可就為時已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