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運營總監:鮑安常LJ007

2021年3月23日整理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干預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危機

陳 寧 阜陽市阜南縣公橋中心學校

摘要:市場經濟的日益壯大導致更多社會角色的變化(離異、單親、雙失、貧困)。而筆者在近兩年的扶貧走訪中,發現較多的“心理問題兒童”存在於特殊家庭之中,學生“心理危機”問題已經衍化成一個教育問題,社會問題,時代問題。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多種活動,有針對性地干預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障礙是解決“問題兒童”心理問題的有效途徑,對農村教育教學質量的突破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心理危機;特殊家庭;語文教學

新課程標準提出:人的全面發展始終是教育追求的理想,人的工具價值和本體價值乃是內在地統一於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之中的。“心理危機”分為“顯性”和“隱性”。“顯性心理危機”表現比較直觀,易於發現,矯正。“隱性心理危機”非常隱秘,不易於發現,但會伴其一生,影響深遠。近年來因為心理危機造成的抑鬱案例越來越多。以安徽省阜南縣公橋鄉為例,全鄉14030戶60688人,貧困人口卻有2655戶9409人。貧困人口占全鄉人口的15.5%,據調查,其中特殊學生數1200人,佔貧困人口12.7%,貧困學生953人佔特殊學生的79%,單親家庭學生,離異家庭學生,殘疾學生,雙失學生佔特殊學生的21%。

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得這一部分學生存在或多或少的(顯性及隱性)心理危機,他們大多數成績差,性格缺陷大,心理敏感脆弱容易極端,嚴重的甚至喝農藥自殺。大量特殊家庭學生的出現嚴重阻礙了公橋學校的教育的發展,成為困擾公橋鄉幾所學校的難題。貧困導致離異,離異導致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的缺失導致下一代的不幸,貧者更貧,窮者更窮是一個惡性迴圈。因此,從小學階段對特殊家庭兒童進行調查,密切關注,將“顯性心理危機”扼殺於搖籃之中,將“隱性心理危機”變負為正,是一項值得研究的課題。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知識,干預特殊學生的心理危機呢?筆者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建立檔案,針對性疏導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備課,充分對學生的家庭狀況進行摸底,找出班級記憶體在的特殊家庭學生,建立特殊學生檔案記錄, 詳細記錄每個特殊學生的情況,長期跟班觀察,探索干預策略,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輔導。部編版語文課文內容豐富,無論哪個年級都有豐富的教學內容,每一課都有對學生語文素養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教師在進行心理輔導時巧妙地採用課堂上的內容進行提問、交流,多關注,多鼓勵,不僅有助於對“問題兒童”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亦有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羅森塔爾效應”是一種激發個人心理潛力,提高學習效果的暗示手段。

老師有針對性地對特殊家庭兒童投入期望,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而語文課程又是整個教育教學的主科目,對心理健康輔導具有極大的優勢。例如筆者在執教人教版四年級語文《觸控春天》時向學生滲透“身殘志堅,積極向上”的精神。盲女孩雖然特殊,但她心靈的窗戶並沒有關閉,她是在用她全部身心來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她這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接著,有針對性地請班級裡的特殊家庭學生談自己的感受,拿自己與盲女孩作比較,談談今後應該怎樣面對生活。學生大部分都能正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在執教部編版六年級下冊《匆匆》時,我詳細地介紹了史鐵生坎坷而多難的一生。在講課中,我努力把史鐵生的那種心理掙扎和對生命堅強抗爭的精神強調出來。課下,我又佈置小練筆,讓同學們寫出自己的感受。在寫點評的時候,我特別關注了班級裡幾個特殊學生。

婷婷父母離異,平時跟年邁的奶奶一起生活,雖然成績不錯,很有上進心,但缺乏自信。她在小練筆中寫道:“每個人都有生活的權利,無論你是否擁有健全的體魄,無論你是否擁有健全的家庭,只要你熱愛生活,積極進取,勤奮好學,你一定能夠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春天,編織出屬於自己的五彩斑斕的世界。”這樣的教學內容非常有利於疏導問題學生的心理,使他們的心理危機得到化解,部分隱性心理危機會演變成勤奮,由負變正,促進自身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多關注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問題,多引導特殊家庭學生多說,多溝通,不僅可以有效遏止“心理危機”的發生,也可以有效提高這些學生的語文素養,促其樹立自信心。

二、開展多種活動,“融化”受傷的心

1.在活動中挖掘優點,樹立信心。

時間和快樂是療傷的良藥。不完整的家庭經歷使特殊家庭兒童的心理或多或少地蒙上一層陰影。單純靠老師和家長的關注不足以治癒他們的心靈創傷。目前,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增加了“綜合性學習活動”和“口語交際習作”等內容,教師可以適當開展戶外活動或者小組交流活動,

如:演課本劇、創作詩集、開故事會、朗誦等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

學生在活動中不僅能夠增強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在活動中收穫友情,學會團結合作。例如筆者在執教部編版小學語文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大門”時讓學生組成小組進行團結合作編寫小詩集。在小組活動中,特殊家庭學生或多或少地出現了溝通問題,情緒問題。他們在活動中有的沉默寡言表現出不積極的狀態,有的遇到挫折出現暴怒,不安,情緒低落難以排解的狀態。玥玥同學父母離異,媽媽帶走了弟弟卻把他留給了奶奶,在這件事導致他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創傷,加之奶奶對他比較溺愛,在學習上沒有嚴格要求,導致成績一落千丈,遇到挫折時易爆易怒。

在活動中,玥玥同學在製作詩集封面時與同學發生了分歧,他反應特別激烈,撕毀了自己的作品。在課後,我對他進行家訪,送給了他一本最愛的詩集,並且對他的心理進行了疏導,還告訴他在與同學進行交流時如何耐心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事後,他又重新制作了更加優秀的作品說服了同學。在接下來的活動中,玥玥樹立了信心,表現突出,在詩歌朗誦會上又被推選成為代表進行朗誦,取得很好的成績的同時也收穫了真摯的友情。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成為玥玥同學的人生轉折點,他的成績進步得很快,面對挫折也學會了更加靈活的處理

2.在團隊比拼中,培養興趣,收穫友誼。

課外活動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增強語文素養還可以陶冶學生情操,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開展多種活動不僅能夠在合作、探究、交流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而且易於挖掘特殊家庭學生的閃光點,樹立信心,還有助於促進交流,碰撞友誼的火花。特殊家庭學生缺乏家庭關愛,容易產生叛逆心理,甚至誤入歧途,而同齡人的正能量影響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適當地組織一些團隊比賽,比如:賽板報、拔河比賽、才藝比拼等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老師注意小組人員的搭配,把特殊學生和那些比較活潑開朗有正能量的學生進行搭配,注意小組成員性格缺陷的互補。

例如筆者在才藝比拼活動中,將班級學生分為六個小組,每小組六人,每組出一個特色才藝進行比賽。幾個特殊家庭學生分別分配在不同的小組內,小組內成員性格互補,外向搭配內向,優等生帶動後進生。欣欣是一個雙失兒童,父親早年去世,母親改嫁。她在大伯家生活,平時沉默寡言。在這次的團隊賽中,我將她分配在雯雯小組。這個小組的成員有三個比較活潑會跳舞,三個比較內向不會跳舞,比較活潑的三個同學帶動另外三個組成一個舞蹈團隊。

其中會跳舞的同學分別教三個不會的同學,欣欣同學比較內向不想參與活動,但是考慮到自己是團隊中的一個,不得不參加。後來,每當欣欣同學遇到困難的時候,雯雯總是耐心地幫助她。他們互相結對子,在一個星期之內相互配合完成了一個團隊任務,並且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這次的才藝比賽中,欣欣同學不僅學會了一個舞蹈,而且收穫了真摯的友情。她變得特別愛和這小組三個同學一起玩,漸漸地融入到班級的大家庭裡。

三、宣傳正能量事蹟,促其戰勝自我

1.播放正能量影片

特殊家庭兒童往往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偶遇挫折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他們無助、特殊,總覺得低人一等,情感脆弱,容易出問題。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可以宣傳具有正能量事蹟的作者,主人公或者播放人物傳記穿插於教學之中,以情感薰陶情感,這些人物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的內心受到衝擊和感化。教師應多向其引導“特殊家庭”在這個社會存在的普遍性,讓學生放下包袱,勇於接受自我,戰勝自我。如筆者在執教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成長故事”時,播放了感動中國人物洪戰輝的個人傳記。

他的成長史就是一部血淚史,一部厚重的人文精神寶庫詞典。洪戰輝出生於河南西華縣的一戶農民家庭,他的父親患有間歇性精神病,母親在她10歲時拋棄了他們,他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這個風雨中的家庭,撫養幼小的弟弟妹妹,照顧隨時發病的父親,洪戰輝不忘記去學校求學。沒有學費他就去打工掙錢,做小生意,拾荒,種地,他犧牲了幾乎所有的休息時間。

為了帶好撿來的妹妹,洪戰輝費盡心血吃盡苦頭。2003年7月洪戰輝考上了湖南西部本科綜合類名校——懷化學院。這個故事引起了特殊家庭學生的強烈共鳴,他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一位特殊家庭學生在讀後感中寫道:我們要做聰明的人,不管生活給我們出多少難題,我們都要刻苦專研,用心解決;我們要做堅強的人,不管生活給我們多少挫折,我們都要積極面對,從容對待;我們要做有用的人,不管生活賜予我們多少力量,我們都要心懷感恩,回報社會。

2.宣傳週邊正能量例項。

特殊家庭學生因後天環境影響的不同,很多能衝破障礙收穫成功,因為成長在不幸的家庭所以更努力地爭取幸福,這也是顯性心理危機變負為正的一種表現。家豪同學是我包保的一位貧困學生,他的父親早年出車禍去世,母親改嫁多年不知去向,爺爺患有腦血栓後遺症,手腳殘廢。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裡,家豪同學不忘進取,跟60多歲奶奶一起下地幹活,到處挖野藥材賣錢,養雞養鴨,親戚朋友也經常幫助他。

現在,他已經在河南鄭州大學讀大三。當我扶貧過程中見到他時,他說:“家裡的情況已經這麼糟糕了,如果我不好好學習怎麼辦?爺爺奶奶怎麼辦?我要努力學習,和別人一樣幸福地生活。”我把這個案例講述給我班學生聽,並且讓其中特殊家庭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這種真實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例子,對學生的感觸更為深刻。靜靜同學是我包保的另一位雙失兒童,上六年級,她和妹妹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雖然家庭情況還行,但缺乏父母之愛的她還是顯得少言寡語。

爺爺奶奶出門幹活一走就是一整天,她經常一人在家照顧妹妹,幹完所有家務活。儘管如此,她在班級裡還是名列前茅。我問她幹活累不累的時候,她只是笑笑說:“習慣了不累,爺爺奶奶太忙了。”當問及想不想媽媽時,她說:“不想,媽媽太忙了,她有自己的生活,我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很好,不想去找媽媽”這個例項非常有教育意義,部分特殊家庭學生聽後又很大的改變。

四、利用習作,抒發心聲

“問題學生”通常言語較少,不愛表達出自己的喜怒哀樂,但在進行習作時會有意無意地流露出自己的情緒情感狀態,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最渴望一個善於傾聽的人排解內心的無助與煩惱。他們害怕被嘲笑、被漠視、被冷落,反而又喜歡躲在角落裡等人來發現。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們要耐心觀察,傾心澆灌,及時地給學生表達的機會。例如,我班有一個成績中等的小女孩,經常穿著破舊,不太講衛生,她不喜歡和人交流,經常挑事,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

有一次,她在作文中寫道,自己的爸爸十年前就失蹤了,媽媽也改嫁了,她和妹妹只有與奶奶相依為命,她埋怨中國的警察辦案效率低,服務態度差,看不起窮人,採集血液的時候紮了好幾針,自己長大以後一定要做一個有錢人,有錢能使鬼推磨。我之前只知道她是雙失兒童,卻不知具體細節,在我看過這篇作文之後,對她進行了深度家訪。在家訪過程中,我細心與她交流,循序漸進地疏導她的心理。

後來,我又跟她一起去公安局瞭解情況,並在派出所觀察了民警的工作。最後,她認識到了自己對警察的偏見,明白了特殊事故存在的客觀性。最後她在作文中寫道:雖然爸爸不在了,但是她要和奶奶一起好好活,因為身邊還有很多關心她的朋友,世界上還有更多有意義的事等著她去做。從那以後,她認真學習,成績很快提了上來。雖然她的“顯性心理危機”已經干預,但是我會後續繼續觀察,爭取使“隱性心理危機”消失於無形。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學生心理危機問題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值得我們認真對待,在語文教學中,干預學生(顯性及隱性)心理危機的方法還有很多,值得每位語文老師去探索。

運營總監:鮑安常LJ008

#阜南鮑安常#

9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吉大“櫻木花道”走紅,像從漫畫中走出的真人,堪稱“最帥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