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現在的孩子愛攀比,家長更愛攀比,學校都快成了家長的名利場。

孩子過生日,要比誰的生日宴豪華。

好不容易放暑假,全班的孩子都去國外遊學,我孩子也必須得去。

為競選家長委員會成員,家長在群裡使出渾身解數,爭奇鬥豔。

家長在同學群裡晒女兒的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被班長踢出群。

心理學家說,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孩子通常不知不覺中就從父母的言行舉止中學到很多東西,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所以,很多時候父母是什麼樣子,我們就可以預見他們的孩子是什麼樣子。

想讓孩子遠離“攀比”,更需要的是家長以身作則。

孩子的本心是很純粹的,我有個侄子也在上小學,有一次我帶他出去玩,出門之前就承諾會送給他一個玩具,任他自己挑選。

到了玩具店以後,老闆也一直在向他推薦玩具槍和四驅賽車,因為貴嘛。誰知道他看了一圈之後,選了一袋紋身貼紙,才只要2塊錢,我都很詫異,再三和他確定不需要換其他的玩具嗎。

他就要貼紙,買了之後回家的路上都非常開心,貼在手上把自己當成動畫片裡的男主角。還告訴我剩下的幾張要送給自己的其他小夥伴,和大家一起玩更開心。

我當時感到特別的新奇,又有一絲絲慚愧。因為在當時我也希望他能挑一個貴重的禮物,免得回去之後被他爸媽看到了覺得姑姑這麼摳。但這都是出於我為了自己的“面子”,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他需要什麼。

很多家長一味的為孩子付出,在超過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之外,送孩子上貴族學校、去國外旅遊、穿名牌……這其中,滿足的大多是家長的需要,家長在意的是,我沒有給孩子這些,會不會害得他被瞧不起,我們家會不會被瞧不起。

就像有一種家長,特別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受委屈,當孩子說為什麼別人有XXX時,可能是新玩具、新的電子產品等等。這類家長說我也帶你買去。

家長的這種行為就是在促發孩子的攀比心,讓孩子覺得,別人有的,自己就應該有。

但你會發現,即使你立馬滿足孩子了,孩子過了這個新鮮勁,對這件東西就失去興趣,又會提出想要新的東西,慾望永遠無窮無盡。

這種即刻滿足孩子的行為最可怕的一點在於,它在向孩子傳達一種理念:別的孩子的東西,都比自己的好;我要是沒有,我就會被別人比下去。

孩子原本純粹的心就這麼被汙染了。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過,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

之前就有一個新聞,一個十歲的男孩成績優秀,卻覺得父母不配擁有他這麼聰明的兒子,原因是父母沒有經濟能力供養他上更好的學校和出國旅遊以及更高物質的消費。

孩子有這種強烈的攀比心,即使成績優秀,長大之後也是個十足“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如果觀察孩子們在一起玩耍就會發現,他們真是非常喜歡在一起比較,比誰長的高,比誰成績好,比誰更受歡迎……他們的“攀比”與我們一貫以為的“攀比”不同,並不是只會比物質,更喜歡比較的是,彼此的性格、行為,和在環境中得到的認可度。

就像我小妹妹也為此困擾,她的舞跳得很棒,可是跳舞又不能時時拿出來展示,她就最愛和另一個女同學比,那個女生會唱歌,每天都在課間領唱,所以她也和爸媽提出要去學唱歌。

其實,孩子出現攀比之心並不是壞事,關鍵在於父母如何去引導。

孩子小時候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萌芽階段,他們通過不斷的和外在接觸,去理解世界的多樣性,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差異。

這也是孩子探索自我的必經之路。家長要做的,是當孩子發現不同,併產生困擾時,利用這個機會,幫助他們認識自我、接納自我。

好父母這時改如何做?就是去教會孩子自我認可,發現快樂。

父母可以從這幾點幫助孩子:

1、放下自己的攀比心,決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孩子最討厭的,就是父母常常拿“別人家的孩子”來與自己做比較,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懂禮貌、又孝順,這樣會使得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很低,覺得自己哪哪都不好。

2、正視孩子的攀比心理,教導孩子客觀的看待事情。別人有的,並不是我一定也要有,而是喜歡自己所有的。同學有最新款手機,但是你的手機當時也是自己挑選的,還記得你當時拿到它的興奮與開心嗎?別人的家庭富裕,自己的父母愛孩子的心卻都是一樣的。

3、抓住孩子的攀比心理,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獨特之處。每個人都有閃光點,有些人活潑外向擅於社交,有些人安靜內斂心思細膩。這些都沒有好壞之分,正是這些不同之處才造就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4、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把比較化為動力。別人家的跑車是努力奮鬥賺來的,爸媽覺得現在開的車也很好。如果你也想要跑車,那就要靠你今後更加努力。孩子的美好生活的嚮往值得肯定,這也是激勵孩子的方式。

都說孩子是一塊空白的畫布,父母就是手拿畫筆的人,你們的一言一行,變成這塊畫布上的一筆一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正確教導。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孩子的腦海裡留下深刻的印記。想讓孩子不攀比,家長應從自身做起,調整好心態,做一個平和樂觀的人。

電影《一代宗師》裡的宮二小姐說,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這三個階段,也是人生的三重境界。

養育孩子也是如此,就像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願所有的父母都能在這個過程中成為純良的自己、誠懇的自己、磊落的自己。

那麼你的孩子,也會成為幸福快樂的孩子。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高中對比大學當兵,福利和發展差的不是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