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自從上次藉著《英文啟蒙,幾歲開始、怎麼進行、如何不踩坑?弄清楚這些後儘快開始吧》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了潼潼的英語啟蒙路線之後,就一直陸續不斷的收到大家的留言,其中有很多都是關於孩子英語啟蒙的一些困惑。

其中,有三個問題是被問到最多的:

父母自己的英語還給了老師,水平有限會不會把孩子“帶歪”?每天哼哧哼哧地啟蒙、薰陶,還花大價錢報了英語培訓班,但怎奈娃就是一直“保持沉默”,不肯開口講英語怎麼辦?同時學中文和英文,會不會讓孩子學混了?

這三個問題,也是大家在英語啟蒙中普遍存在的焦慮。小暖今天就借作者Joe的這篇投稿文章,加入一些自己的體會,來幫大家解開困惑吧~

父母英語不好,還能給孩子進行英語啟蒙嗎?

答案當然是:可以。

我們這一代的父母絕大部分都不是以英語為母語的。雖然基本上都接受過英語教育,但水平參差不齊,很多學的都是“啞巴英語”。因此,大家的擔憂的確切實存在,並且非常普遍。

一般來說父母們擔心的無非是兩方面:

一是表述有誤,不符合英語用語習慣。二是口音不純正,會誤導孩子的聽辨和表達。

但其實這並不是我們逃避的理由。因為家庭浸潤式的英文環境,其實對於英語啟蒙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我們找到了非常優秀的外教、上了特別靠譜的培訓班,因為上課的頻率和時間強度有限,我們也依然要在家裡給孩子進行輔助啟蒙。

以下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為孩子進行啟蒙:

1、 藉助外部資源

包括豐富的兒歌、繪本、動畫片,以及各種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等。事實上,沒有比它們更好的聽力輸入了。

這些聽力材料趣味性高,符合孩子的語言學習特點,是最純正、最原汁原味的一手資源。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目前對於“磨耳朵”式的英語泛聽是否有效,學術界是存在爭議的。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泛聽能提高孩子們的語感,有助於孩子熟悉英語的節奏和韻律。就像孩子學習中文一樣,一開始也是什麼都不懂,只是每天接收大量的聽力資訊,是無意識的語言輸入過程。

但也有專家對泛聽的有效性持懷疑態度,認為只有與實際場景相結合,才是有效的聽力輸入。在中文語境下,孩子們是通過聽大人之間的對話,聯絡場景,慢慢理解其中的含義。而英語泛聽脫離了實際場景,再加之家長不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實際運用,看似輸入量很大,但收效甚微。

由此可見,播放各類豐富的背景聽力材料雖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也有侷限性。只有在交流和互動中,孩子才能掌握語言是如何運用的。

所以,一些口碑比較好的線上線下課程也能有效彌補這方面的欠缺。通常來說,老師們會藉助道具,引導孩子們在遊戲和活動中掌握英語實際運用的方法。

但畢竟課程時間是有限的,而且費用也不便宜。如果想增加孩子互動交流的機會,父母們就不得不自己行動起來了。

(推薦閱讀:《力薦!最適合零基礎寶寶英文啟蒙的兒歌(附音視訊)》、《想讓娃的英文啟蒙更順利,這10部原版動畫片一定別錯過》)

2、 父母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

對於那些本身基礎就不太好、離校多年又不使用英語的父母來說,提高無異於重新開始學習。

想要讓孩子像母語一樣習得英語,咱們做父母的也要改變之前那種中式英語的學習誤區。

最好的辦法就是和孩子一起學。孩子看動畫片、唱兒歌、看繪本,咱們都可以先多看多聽幾遍,讓自己先接觸最原汁原味的英文。

更何況,初級階段的動畫片和繪本難度都不是很大,只要花時間,大部分人都還是能學會的。

通過多聽原文,也能幫助自己矯正發音。更為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學習的過程,也是親子陪伴的一種方式。而且我們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對孩子的正面影響更為深遠。

另外需要提的一點是,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不要過分擔心發音和口音對孩子的影響。

在英語啟蒙階段,重點應該是培養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鼓勵孩子用英語進行表達的願望,而不是語音語法的對與錯。

相信大家自己也有感觸,上大學和工作後,遠離了之前的語言環境,在哪個城市生活,說話也會不自覺被當地的口音所影響。這都足以證明口音是一個容易受環境的變化而影響和改變的。

因此,在孩子英語啟蒙過程中,就算父母們和孩子說的英語品質不高,孩子的發音和口音被父母帶偏了一點也沒關係,父母帶給孩子的英語輸入只是佔其中一部分。隨著孩子頻繁接觸到標準英語後,這些問題自然而然會得到改善,甚至到時候孩子會主動來糾正和指導你的發音。

孩子就是不願意開口說英語,是不感興趣嗎?

也有不少家長問,辛辛苦苦把孩子送進英語班,外教水平也不錯,但孩子就是不願意開口說英文怎麼辦?

在這裡,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孩子學習外語的過程,通常這個過程要經歷三個階段:

1、 沉默期

根據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的理論,兒童在習得母語時會經歷一段“沉默期”,然後才開口說話。

與母語學習類似,外語習得過程也存在“沉默期”,長短因人而異。在這個期間,孩子大量積累和儲備聽力資訊,交流主要依靠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因此不必一開始就要求孩子們開口表達,或是強迫孩子跟著大人重複念。

2、 開口說話

經過一段時間的聽力積累之後,孩子們能開始說一些簡單的英語單詞,開口的時間就取決於孩子接觸英語的頻率了。

在剛開口說話時,孩子們主要通過模仿與複述,結合到具體場景時,他們會從大腦中調取記下的單詞、短語或句子,自然而然跟著複述出來。

3、 自己造句

這個階段,單純靠複述和模仿已經不能滿足孩子們表達的需求了,他們開始嘗試構建自己的語言體系,而不是“背”出腦子中記住的現成句子。

他們要麼從已經知道的某個單詞開始擴充套件,要麼套用已經記住的句式,然後替換或新增進新的內容,最後構成完整的句子。

知道了孩子學習外語的三個階段後,再來看孩子不肯開口這個問題,就需要分情況來對待了。

如果孩子還處在沉默期,也就是英語輸入的階段,只是在積累,而沒有輸出,那他們不開口說就是很正常的表現,父母也沒什麼好著急的,只需繼續啟蒙並且等待就可以了。

那我們又該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在沉默期呢?大家可以類比孩子學習母語的經歷。

大部分孩子經歷了一年左右的聽力積累後,在一歲多開始牙牙學語。只要孩子沒有表現出對英語的極大抗拒,那麼父母都可以耐心等一等。

受發育水平和記憶能力、理解能力的影響,年齡越小的孩子,沉默期可能就越長。只要繼續保持有效的英語聽力輸入量,不斷給予孩子鼓勵就行了。

再有就是要看孩子有效的英語輸入量是不是充足。前面已經說過,沉默期的長短很大程度取決於接觸英語的頻率。如果外教課只是一星期一節,一節一小時,下課後沒有其他英語輸入,父母也不幫助孩子進行復習運用,孩子很容易就忘了,更何況開口說。

就像我們學習鋼琴,如果光靠老師教,孩子下課後不練習也不聽原音,很難有什麼長進。

因此,有效的英語輸入還是要靠那八個字:

情景結合,大量積累。

此外,我們還要注意男孩子與女孩子的不同。研究發現,女性的語言中樞所在的腦部區域要大於男性,而且負責完成左右腦資訊溝通和整合的胼胝體體積更大。因此,一般來說女孩子開口說話時間會更早,語言學習能力也更強。

如果是男孩子的媽媽們,就不建議和同齡的女寶寶對比了,別總覺得自己孩子開口晚或是“口拙”,男孩子本來就需要更多的時間,外語學習就更是如此了。

當初在那篇《帶娃遊學有價值在哪裡?倫敦回來,孩子的這些成長讓我找到了答案》裡,小暖也聊過潼潼在英文啟蒙的路上有過很長的沉默期,大概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她都是隻輸入不輸出的狀態。我倒也沒著急,後來是恰好藉著遊學的機會,讓她有了更充分的浸入式環境,她突然就開始爆發式的輸出。

所以,只要環境和積累適合,那就等等也無妨。

雙語學習會讓孩子語言混淆嗎?

答案是不會。

同時學習兩種語言看似難度很大,但不要低估了孩子們學習語言的能力。最新的實驗資料表明,在雙語環境下,7 個月大的嬰兒就能通過音高和和音長來區分兩種語言。

在這一實驗中,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Janet Werker對照研究了兩組 7 個月大的嬰兒,一組是有雙語語言環境的,另外一組只有母語語言環境。

通過觀察嬰兒對不同語言的音高、音長的反應,Werker 認為,雙語環境下的嬰兒能夠判斷不同語言中實詞和虛詞位置的不同,從而掌握不同語言的語法規則。而純母語環境下的嬰兒對兩種語言的區別就沒有什麼表現。

這一研究結果也證明,認為雙語環境會造成嬰兒語言能力發育遲緩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但是,雙語背景下的孩子,輸出可能確實會晚一些,或是出現短暫的雙語混用的情況,這都屬於正常的、暫時性的問題。但從根本上說,不會影響孩子對兩套語法體系的構建。

另外還需要提及的一點就是,如果擔心孩子拼音和字母的學習會混淆,不妨可以前後錯開一點時間。至於先開始哪個,由你和孩子說了算。

對潼潼來說,她是先學的英文字母和自然拼讀,然後才學的拼音。在她剛開始學拼音的時候,的確還會有一點混淆,總會拿英文的發音來讀拼音,但很快也就能弄明白兩個體系的區別了。所以,過於緊張這一點而不敢開始學也大可不必。

有人說,英語啟蒙是個很能見成效的事情,你與孩子投入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就會有多少收穫。

總有一天,你與孩子的堅持與努力,一定會幫他們敲開世界的大門。

-END-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家長用臨摹的方式教孩子寫字,只能越寫越醜,寫好字先明白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