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劇《小捨得》的時候,彈幕上總會出現:“這電視劇就是在販賣焦慮,哪有那麼誇張!”其實,如果你做了父母,或者你的孩子正在經歷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的話,這就特別真實。
看看孩子放學後、週末、寒暑假裡穿梭在各大培訓班的家長,看看因為給孩子輔導作業心臟病發作的那些個真實的段子,你就知道電視劇裡呈現出來的情節,一點兒都不誇張。
大多數中國父母是不能接受孩子將來變成平凡的人的,他們不僅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還要讓孩子出人頭地,站在“最高領獎臺”上。就比如劇中顏子悠的媽媽田雨嵐,她不允許兒子將來做平凡的人,她的兒子就一定要是那個最優秀的,將來考初中,一定要進最頂尖的民辦初中翰林中學。
父母們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社會競爭中“出類拔萃”,社會為了迎合父母們的這種價值標準,各種課外補習班應運而生。
當然,報各種課外班以提高成績,這情有可原,無可厚非。所以,我們不用去探討這是出於什麼心理,也不用去爭辯這種做法的對錯。
課外補習班到底為什麼這麼火?教育部一直在喊減負,減負減到現在,家長們好像更累了,不僅需要大筆的金錢支出,還需要花很多時間輾轉於各個課外補習班。學校減負了,但競爭依然激烈,資源依然有限。也許這種矛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消減。
清華大學格非教授在一次讓學生們寫《平凡的世界》讀後感時,有個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 :“我們這些人其實都生活在對平凡的恐懼之中,這個恐懼是怎麼來的呢?”。這個問題讓格教授感受頗多。
這恐懼是怎麼來的呢?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本來大家就是一個腦袋兩隻眼的平凡人,但我們今天為什麼又會對平凡有如此的恐懼呢?
格非教授說:
這個東西不是原來就有的,在以前的那個年代,大家都平凡,都沒有那麼多的恐懼,大家就做一個平凡的人特別自在,而且社會在倡導做一個平凡的人,做一個普通的螺絲釘。
而到了今天,一談到平凡,就好像是非常沒用的、可恥的。
大家都生活在對平凡的恐懼裡面,就說明這個東西不是原來就有的,是強加的,是被髮明出來的,被某種社會形態或者話語,發明出來的一個東西,然後根深蒂固的教育我們,我們就變成了一種恐懼,我們覺得平凡我們就白活了。
非常同意格教授所說的,由於社會分工的不同,我們現在甚至看不起用雙手辛勤勞動的人,這是非常大的問題。
這是現代社會傳遞給我們的價值,把出人頭地,把對金錢的佔有認為是人生的唯一,平凡成為一個非常可笑的恥辱也就不足為奇了。
現在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非常錯位。焦躁的、功利的、攀比的、有錢有勢的就可以為所欲為,做事缺乏底線。
作為父母,對平凡的恐懼、對生活的焦慮,會延伸到下一代人身上,所以很多父母逼著孩子要優秀,要考第一,考重點、上名校。扼殺了孩子純真的天性和很多興趣愛好。
昨天播出的#小捨得#,田雨嵐又給兒子增加了幾科課外輔導課,導致子悠喜歡的足球也沒時間踢了,孩子晚上睡覺時候抱著足球,眼角掛著淚睡著的情景太心疼人。
田雨嵐一直對兒子說著:
媽媽都是為你好,全世界最想讓你好的就是媽媽,知道嗎?
但適得其反,可以從孩子的眼神中看出來,他越來越討厭媽媽了。甚至他在家長會上說出:我覺得我的媽媽不愛我,她愛的是考滿分的我。
想起去年6月在山東青島發生的一起影響挺大的一個案子。
45歲女律師疑遭15歲女兒勒死,為什麼?我當時看到這則新聞,一直不能理解為什麼有孩子會蓄意想要殺掉自己的母親,直到讀了女孩的信,我作為母親,看得心如刀絞。
無辜的母親,可憐的女兒。“以愛為名”的繩索終究“勒”死的是兩個人。
那封信的原文是:
親愛的媽媽:
若在天有靈,不知您是否還能接受我對您的這個稱呼?但我想,能!因為您是這個世界上最疼愛我的那個人,關於這一點,您在世時總是一再強調,雖然我很煩,但從來沒有懷疑過。
事情發生後,幾乎所有的網民都在罵我,說我蛇蠍心腸、禽獸不如。但這不是事實,我不是那樣的壞人,您也養不出那樣惡毒的女兒,難道不是嗎?
至今我依然想說:我愛您,您是我生命中最愛的人。不管別人信不信,也不管您是否還相信,但這都是事實的,這就是我對您最真實的感情!
或許很多人,包括您,要問:“既然這麼愛,怎麼就下得去手勒死媽媽了?” 但我想問:“媽媽,難道您不愛我嗎?您又何嘗不是天天往我脖子上套繩子?玩命地勒!”
唯一不同的是:我用的繩子是物質的,你用的繩子是精神的。你被窒息的是心跳,我被窒息的是心而已!
其實,我們此生犯的最大錯誤都是相同的,我們都愛的太拼了,但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愛!到最後,我們都用自己的愛把自己最愛的人活活窒息死了!
誠然,15年來,您把您大部分的時間、精力、金錢都給了我,您竭盡所能地給我最好的吃穿、幫我找最好的學校、輔導老師,十年如一日地按時接送我上學,生怕我凍著餓著,生怕我在外面被欺負!
但您所做的這些,並未讓我快樂,先前這些對於我都是感動,後來更多地都成為了壓力,都轉化成了我對您的愧疚和虧欠!
媽媽,誠然,您非常愛我,但這些愛從來不是沒有條件的。我當初,也認為這個條件是:我是您的女兒,我血管裡流著您的血。
後來,我才發現,這個條件更可能是:我必須無比的聽話,無比的優秀,能夠滿足您實現爭強好勝和消解過度焦慮的需求!
媽媽,有段時間,我真的覺得您不是真的愛我,我只不過是您證明自己是女強人、自己很成功的工具,是您讓爸爸感覺羞愧、後悔的工具。但我後來發現,您連自己都不愛,您根本不知道愛是什麼?
如果非要對您的價值和追求排個序,排在前兩位的一定是:成功、爭強好勝,而不是您自己,也不是我。您、我只不過是您追求成功,爭強好勝的工具而已。
這多年,您都不過是為了爭強好勝、爭取成功苦苦掙扎著,您不覺得這很痛苦,您誤以為這就是生活。
但可怕的是,您不容質疑地將我的全部列入了你這種生活的一部分,重要的一部分;並強行地把這種生活觀、人生觀強加於我。
因為這種病態的生活觀、人生觀,您離異、拼搏,讓憤怒、不甘、抱怨、哀傷、焦慮塞滿您所有的生活,一半的時間您在竭力證明自己的成功,另一半時間,您在充滿憤恨地抱怨生命對您的不公。
在這種錯誤生活觀、人生觀的驅使下,我同樣被您強行賦予了兩種角色:一種是幫助您成功、證明您成功的工具,另一種是證明您付出沒有回報、上天對您不公的證據。
而我不得不全力配合您的原因就是:您是我媽媽,您是這個世上最愛我的人,您給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懷!
而我扮演這個角色的代價就是:除了被要求、被期待、被控制,我從來沒有自己的自由和生活;或者說這就是我全部的生活。
我生活的色彩只剩下:焦慮、壓力、擔心媽媽失望、害怕媽媽指責。考了個高分、拿了個好名次換來媽媽瞬間的開心,成為了生活中唯一的亮色。
但我何嘗不知道,這絲轉瞬即逝的亮色只不過是更大壓力、更高要求的導火索。
當童年過去,步入高中,學習變得不那麼輕鬆了,我無法再在成績上輕易滿足您對我必須做一個尖子生的要求了。
學業摧毀了我所有的自信,打碎了我完成角色扮演的武器,而您無時不在、從不停歇的要求、指責、失望、抱怨,無疑成了壓垮我最後的稻草。
您的要求、期待如同巨蟒纏身,我在您的纏繞下、血盆大口下,瑟瑟發抖,恐懼到無法呼吸。
今年3.8節,您在我們校媒體上發表了一首詩:
《致女兒》
女兒 你可曾知道你一直 一直是我心中藍色的憂傷
掬你於口中怕熱度焐傷了初春的嫩芽
捧你於手中 怕溫度融化了 初冬的雪絨花
你的笑靨 曾給我 月光下的遐想
你的蹙眉 曾給我 雨中丁香的愁結
我一直 一直 以為有缺口的愛
雖不完美 卻想在 不完美中愛到極致
女兒 看著我 別給我你的背影
你小小的背影 讓我憂傷的心 又變成 冰涼的石頭
以愛之名,充斥的只有失望、指責及您的哀傷。
週五時,我充滿恐慌,我不知週末該如何與您相處,我擔心您的批評、指責、抱怨,更恐懼您的失望,然後,便沒有然後了………
媽媽,我殺死了您,但我何嘗不也殺死了自己所有的未來和生活,我知道逃不掉,也從來沒想過逃!
若有來世,我做您的母親。我一定會讓生活的輕鬆、快樂。因為輕鬆、快樂才是幸福,才是生活,爭強好勝、成功、壓力不是!
這封信,讓每個做了母親和有母親的人,痛的錐心刺骨……
這不就是15歲的顏子悠的心聲嗎?田雨嵐正在拿著一條“一切為兒子的好”的繩索把自己勒得喘不上氣,把兒子也勒得快要窒息,她沒問過兒子能承受嗎?他快樂嗎?
一個只會學習的孩子就是優秀的孩子嗎?上了名校的孩子就一定能出人頭地嗎?
把孩子培養成為人格單一的人,這就是不甘平凡所造成的結果,而這樣的結果也極易使孩子有性格缺陷,進入集體或者社會後,孩子會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忽略了這99%的部分,而是將精力集中在剩下1%極其渺茫的希望中。這意味著從一開始就是一場註定會失敗的賭局,是悲劇的開始,也終將以失敗告終。
學習是貫穿一生的,我們要學會從容地讓孩子成長,長成他們喜歡的樣子,過他們喜歡的生活。
《小捨得》作者魯引弓接受《南方週末》採訪時說:
如果大家都這麼焦慮的話,實際上永遠接觸不到教育的本質。教育本身的定位就是人本身是未完成時態,不可能一下子就完成的。而我認為的教育的本質,就是讓我們從容,讓我們成長。
作家周國平在他的書《把心安頓好》中說:
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後都要回歸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來衡量其價值。偉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麼,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過好,人生才是圓滿。
#小捨得徵文大賽##小捨得##教育##做個幸福的平凡人,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