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小捨得》裡南儷是一個典型實行“快樂教育”的母親,她的教養模式按照發展心理學家的定義來說是“放任型”。應該說這樣的模式確實讓歡歡擁有了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

可是隨著小升初的到來,隨著歡歡成績的下滑,尤其是歡歡競選副班長之後受到的打擊,這種模式的問題卻逐漸開始顯露。

讓孩子快樂成長是每個父母內心的美好願望,但我們需要認識到,孩子的成長必不可少地伴隨著煩惱。成長中完全的快樂是不存在的,而那些不快樂的時刻也許就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契機,父母不應該盲目地認為只要孩子快樂就好。

孩子的成長時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不可能一直用同樣的方法對待孩子每一階段的狀態。

都說孩子小學階段的學習,在三年級的時候是一個分水嶺,可是歡歡都已經五年級,如果不是田雨嵐故意說出歡歡考倒數第一的事情,恐怕南儷兩口子還意識不到孩子的學習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階段。

發展心理學用身體變化、認知的變化、社會化以及情感的變化這三個過程來定義孩子的成長。

面對變化所帶來的壓力,適應性的強弱決定了孩子是否快樂。

歡歡之前一直不知道自己是倒數第一名,即使知道自己數學只考了45分,在父母的安慰下,她也沒有太往心裡去。可是當知道了自己是倒數第一名後,她的內心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甚至在情緒失控時對著安慰自己的爸爸大吼大叫。

之前她就一直擔心如果同學知道自己學習不好還會不會選自己當副班長,現在競選失利,對她的打擊可能是南儷都無法想象的。因為之前她還能從當副班長這件事情上找到一定的價值感,但是現在這種價值感也不存在了。

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認為,一個人的發展受到五大環境系統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包括微觀系統(家庭、學校、同伴等)、中介系統(父母與學校的聯絡、學校和同伴的關係等)、外在系統(社群發展、醫療條件、媒體等)、宏觀系統(文化傳統、社會價值觀等)、和時間系統(時代的烙印)。

而家庭是微觀系統的其中一個組成部分,五大環境系統中的其他因素對一個人的發展都會起到直接或間接作用。因此,很多事情都不在父母的掌控之中。

從長遠來看,父母無法永遠為孩子提供一個舒適圈,也無法將孩子一直裹在自己的羽翼下不經歷風雨,我們應該做的是努力給予孩子積極的影響,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其他因素對孩子成長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成長就是適應變化,要不斷面對挫折、傷心、害怕等種種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不一定都會傷害到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每天開心快樂,不願意讓他們體驗傷心、挫折、羞愧等情緒,殊不知,有些負面的情緒對孩子的成長來說,也是一個成長的良機。

追求自我價值認同感是每個人一生的重要目標。歡歡之前之所以在學習上沒有那麼強的意識,是因為沒有必要在學習上尋找價值感,她多才多藝,性格開朗,和同學的關係也很好,而且當了副班長。

但是當她知道自己得了倒數第一名後,她很擔心因為成績的事情,同學們不再選她當副班長,而一旦競選真的失利,她的自我價值認同感一下就崩塌了。

雖然學校儘量不讓學生知道學習成績,不想讓孩子們被一時的成績影響,但是學校以外的環境卻是“成績導向”的。不管是田雨嵐總是有意無意的炫耀,還是其他同學或者家長的影響,歡歡在心裡一定也為自己成績不好感到羞愧。

儘管南儷不注重成績,但她也只是覺得孩子小的時候不用這麼在意,隨著小升初的臨近,她開始“緩過勁兒”,想要開始抓孩子的成績,這樣的抓可能反而不如田雨嵐從一開始的抓。

就好像在同一片土地上,從種子開始成長起來的樹苗,肯定比移植過來的成活率更高。如果歡歡的牴觸比較嚴重,那麼前期建立的良好親子關係就會面臨很大的威脅。

海姆·吉諾特博士說,孩子的歡笑和淚水同等重要。情緒使一個人的人格高尚。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就是因為我們體驗各種情緒,我們體驗越深刻就越成為人類。我們作為父母,雖然不必刻意讓孩子不快樂,但在孩子不快樂的時候,要引導這個事情成為孩子成長及解決問題的機會。

他還說過一句值得父母們認真反思的話:“認真想一想,作父母,我們的責任僅僅是為了讓孩子感到高興嗎?不是,我們的責任是讓孩子更好地長大成人。”

生活就是酸甜苦辣,有快樂也有不快樂,孩子的生活也不是處處都有鮮花和陽光,他們應該自然而然地在生活中體驗著酸甜苦辣各種滋味。

“快樂教育”不是小心翼翼讓孩子每時每刻都感到快樂,而是在孩子不快樂的時候,抓住機會,幫助孩子成長。

可僅僅想讓孩子快樂的南儷,卻忘了教給孩子如何面對挫折。

父母應該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他們情感上、認知上、思維方式上的全方位支援,不讓孩子去打毫無準備的仗,透過父母的支援、引導,形成抗挫折能力。

南儷在歡歡遇到挫折時,有兩個失誤:一是故意對結果輕描淡寫,“沒關係,分數不要緊”,“就一次沒考好沒事”,問題是,不是說一句沒關係就真的沒關係了。

孩子可能會覺得,你說沒關係,可是我心裡還是難過啊,為什麼子悠就可以考那麼好,我卻考不好呢?南儷一味保護歡歡的情緒,沒有真正做到疏導歡歡的情緒,也沒有幫助歡歡學會面對自己真實的情緒。

二是在孩子失望時千方百計取悅孩子。

比如歡歡知道自己考了倒數第一名之後很不開心,可是南儷卻告訴歡歡她是最棒的。歡歡還沒來得及體會這種挫折感,就被轉移了注意力。看上去南儷成功幫助歡歡重新開心起來,卻不知她剝奪了歡歡在面對挫折時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處理自己感受的機會。

心理諮詢師吉姆·泰勒說,如果父母過度地保護孩子,千方百計取悅孩子,那她就沒有機會去學習處理各種情感了。

南儷只是在情感上支援歡歡,接納歡歡的現狀,這是不夠的。

因為父母不僅要接納孩子的現狀,更要培養孩子“我需要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孩子面臨困難或者挑戰,最後都要落實到解決問題。如果孩子排解了情緒,在父母的鼓勵下繼續挑戰,但是對目標和自身能力沒有做出正確評估,就不能解決問題,這很可能導致屢戰屢敗,一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教會孩子凡事要落在“解決問題”上,比僅僅要讓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更重要。

寫在後面:

父母在使孩子保持快樂的同時,也要培養孩子應對挫折的能力,而不是讓孩子在父母的保護下變成一朵溫室的花,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

歡歡現在的抗挫能力確實欠缺,遇到問題還沒有自己面對和解決的能力。如果南儷和夏君山繼續這樣過度保護歡歡,那她將一直沒有辦法擁有阿德勒所說的“勇敢面對人生的勇氣”。

5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小歡喜》姊妹篇《小捨得》已開播,看完後你感覺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