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到家庭層面的惡性新聞,妻子被殺,二婚的丈夫是兇手;兩人離婚,孩子被摔;高知夫婦被殺,兒子是兇手,家長暴力逼孩子學習,被剝奪監護權。對於這樣的新聞,沒有辦法不去想,我們的生命教育是否缺乏?家庭作為社會里面最小的細胞,每個成員之間的關係如何保持最大的良性互動,和最大的善意互存?
著名家庭教育學家李玫瑾說“孩子就是家長的複製品,複製品有問題,從原件上找原因”。視乎有些絕對,但是在找伴侶的時候,確實需要看他的成長背景,父母相處的模式。孩子出現問題,反思的首先是父母。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理會,孩子的成長是應該遵從一些規律的,每個孩子是有他的特點。在這樣不揚長避短,要求全面發展的教育體制下,一個孩子的分數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老師的喜好和父母的態度。比如,某個朋友發的朋友圈內容,他孩子已經很優秀了,孩子的父親認為歷史考的不理想,沒有什麼值得高興的。所以,孩子們的喜悅是不能有所表現的,因為這個考好了,下次就不一定的了,不值得開心。甚至,對於長期考的不好,會說“沒有什麼用的人”,嚴重打擊人的自信心,甚至貶低孩子的人格。語言是有力量的,孩子幾乎在固定的長期的語言中形成了某種人格。
從心理層面,任何成年人的感情模式,都可以從他的幼年時期找到根源。一個長期沒有父母陪伴,或者陪伴的人長期是沉默寡言的,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是比較緩慢的,感情比較淡漠。一個家庭中的父母長期吵架打架,孩子的行為模式大機率是充滿暴力的或者軟弱無能。
在我處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中,一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甚至成年人的犯罪中,探究他們的生活背景,均有不堪回首的童年,大部分是父母離異,小時候受欺凌,周圍的朋友大部分如此。小時候沒有得到過父母關注或者其他成年家庭成員的關注,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或者其他家庭成年人的愛,有些時候在外受到欺凌只能默默承受,或者自暴自棄。其他成年的家庭成員,對他進行家庭暴力,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被家庭暴力。很多未成年人就結伴,形成了團體,開始“自謀出路”,走上犯罪的道路。很多成年人從未成年的時候就開始犯罪。
除了未成年人的犯罪率,未成年人的自殺率也是值得關注,在前一段時間,屢見報端的未成年人自殺的新聞,都是一個問題兩個方面,犯罪是和自己以外的人和事"作對“,自殺是自己與自己無法和解。
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和自殺率是非常重要的指標,直接可以折射出家庭的安定性和社會的安全係數。在我看來 ,生命教育的內容是缺乏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緩。
迷宮大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