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跳橋的男孩是一名17歲的高二學生,在學校與同學產生了衝突,遭遇了母親的一頓批評。衝動的少年,隨即開啟車門縱身跳下大橋。
悲劇已經發生,我們不去評判對錯,畢竟孩子的離開和一個家庭的破碎已經成為悲痛的事實。
古話說:打是親,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有多少孩子是在父母的“恐嚇”中長大的,即便是長大之後那句耳熟能詳的“你是不是欠揍了”依舊能讓人汗毛豎起。
其實,我們並不倡導用打罵來教育孩子,打罵就跟抗生素一樣,單純的感冒只為了見效快,直接上抗生素,解決了眼下的問題,卻給身體埋下的各種危害。打罵不僅不能實質性解決存在的問題,反而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內心會變得十分脆弱,也及其自卑,他們對父母會持有恐懼的感覺,為了避免遭受父母的打罵,只能唯命是從,久而久之就變得膽小、自卑。
那麼父母應該用什麼樣的教育方式來取代“打罵”呢?
1) 從瞭解孩子開始
在忙於生計的同時,父母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瞭解孩子,與孩子多溝通,儘量對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 耐心傾聽孩子的聲音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父母,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打罵。此時,父母應該先冷靜下來,嘗試來傾聽孩子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當父母的心思已經放在瞭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
3) 修正自己對孩子的期望
有些父母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父母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待孩子的表現。
4)不在暴躁的情緒中教育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父母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父母無論如何也平靜不的時候,父母要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與孩子進行溝通,有時各退一步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當然,有的家長脾氣比較暴躁,加上孩子比較調皮,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那麼如果實在剋制不住,想要立刻教育孩子,那麼以下幾種話不要說:
1.難聽的話:“你就是個傻瓜、是個騙子、就是個不中用的人。”
2.強迫的話:“我說不行就是不行,讓你不要去做,你偏要做。”
3.威脅的話:“作業寫不發完,看我揍不揍你!
4.侮辱的話:“這點事情你都做不好,廢物一個,笨蛋,飯桶。”
5.壓制的話:“不要和我解釋那麼多,你別再狡辯。”
6.賄賂的話:“你只要聽話,我就給你買你喜歡的玩具。考到一百分,我就帶你去遊樂場。”
7.挖苦的話:“掃個地都掃成這個樣子,長大以後能幹嘛?還不如去搬磚。”
其實教育的實質不應該是殘酷的,父母和老師,不僅僅是要放下手中的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寬容真誠的教育,更加動人,也會事半功倍。
兒童精神疾病醫生、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我們常常在無意中阻礙了兒童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對他們的終身畸形負責。我們很難認識到自己是多麼生硬和粗暴,所以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儘可能溫和地對待兒童,避免粗暴。教育的真正準備是研究自己。”
如果家庭生活制度從一開始就得到合理的發展,處罰就不再需要了。
剋制自己的情緒,溫和地教育孩子,讓家庭環境進入一個良好的迴圈,才是對孩子最大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