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一個家長跟小T說:“孩子在家哭得厲害,不願去上學。”

小T就很著急,和清華老師們一起反省,是不是教學方式不對,是不是生活照顧不夠細緻,是不是課程讓孩子不感興趣……

最後發現不管怎麼改變,總有願來的和不願來的,而不願來的,就那麼幾個。

一個很突出的例子是:有一個孩子每天可以獨自來上課;而另外一個孩子每天都回家,早上和媽媽分開時還要大哭一場。

後來小T就明白了,孩子願不願意來主要不是學校的問題,而是家長的問題。

家裡要求嚴格,孩子就“自覺”地來上學;家裡太鬆散,父母心志不堅定,孩子就不願來。

所以,後來新的孩子去上學時,小T都預先給家長說,不要以孩子願不願去上學來判斷學校的好壞,去不去上學是家長的問題,到了學校能不能學好才是學校的問題。

孩子願意去上學,也並非是學校的功勞。

現代教育有一個激動人心的口號,就是發揮孩子的主體性和自覺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聽起來很高明很動人,但事實上從來都沒有實現過。為什麼?因為它不符合人性,不了解孩子。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沒有自覺,而且你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他的自覺。

小孩子就像個小動物,是一個感性的情緒化的存在,沒有理性和意志力。

這樣說絲毫沒有貶低孩子的意思。

小孩子可以自覺地吃喝玩樂,但不可能自覺地學習。

因為動物性的表現是本能,毫不費力,人性的表現卻需要一定的理性和意志力,要吃點苦頭才成。

因此孩子自覺性的建立,是一個漫長複雜的過程,教育正常的話,至少也要到十五六歲,才能初步建立起來。

在此之前,孩子都不可能自覺地學習,都必須有成人的陪伴、督導和管束。

孔子“十又五而至於學”,十五歲可以看作孔子自覺性的初步建立,從此他才能夠自主學習。孟子少年時代也逃學,不過他回家一進門,就被老媽一個雷霆萬鈞的動作——“斷機杼”唬得目瞪口呆,從此乖乖讀書。

這些聖賢人物,兒時都不能自覺,何況常人?

所以中國古代教育,“嚴”字當頭。

那如何培養孩子的自覺性呢?

在7.24日的小T課堂中,清華大學的陳維維以及耶魯大學的郭芃菲各自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人生榜樣的影響?//

郭芃菲

中山大學年度人物

耶魯大學博士

(獲全額獎學金)

郭芃菲說道:在她的人生中,出現過兩個人對自己影響很大,第一個就是虎爺,爺爺從小嚴厲,每次送她上學的路上總要她背詩,一首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直讓她銘記於心,當時無法明白此中意,明白已是此中人!

虎爺出身偏遠地區,母親在土匪橫行、火光亂世中生下了他。

拉過牛車、做過苦活。

.......

正是這傳奇的人生,讓爺爺不僅對自己要求嚴厲,而且對身邊的人也影響頗深。

在爺爺的耳濡目染下,郭芃菲自述說自己便從小志存高遠,自立自強。

從小回家便自覺的先寫作業,愛拿滿分和光榮榜,爺爺也會明確相應的懲罰機制,所以為了獲得自己榜樣的認可,便從小奮發圖強!

第二個對自己影響很大的便是牛姐-----陳維維

陳維維

清華大學法學+經濟學畢業

陳維維從小就對郭芃菲說:優秀是一種習慣。

考年級第一容易嗎?

陳維維不僅在福建省考年級第一,在世界清華她也依舊是年級第一。

有的人四年讀一個專業還面臨延遲畢業的厄運,這位小姐姐卻用了7年的時間讀完了3個專業,為自己的大學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郭芃菲說:母親從來不會在自己面前說維維姐有多優秀,所以在她們之間不會有對比,也就不會有傷害,關係一直很好。

作為父母而言,最大的忌諱就是在自己孩子面前誇獎其他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都有逆反心理,與其讓他對優秀的小夥伴心懷“嫉妒”,不如放手讓他自己去感受小夥伴的優秀。

和優秀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難會不優秀

//好的榜樣可以提高孩子的自覺性//

古今中外

幾乎每個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好榜樣

有了榜樣,便有了明燈指引方向

畢竟模仿性是人生來便有的特性

看見別人在看書、在學習英語

在提高生活技能

自己又怎麼好意思埋頭打遊戲呢?

從小就應該找到人生的榜樣

當自覺形成一種習慣

那成為優秀的人難道不是順其自然嗎?

如果你看到一個“自覺”的孩子

那多半是父母師長長期陪伴

正確督導和嚴格管束的結果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我們無法指望孩子生來自覺

我們能做的只是從小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有信任,我才能把你的孩子教得更好|一位老師的告家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