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創新式教學活動設計
藍翼科學教育研究小組
一、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的主要內容為聲音的產生和傳播,透過實驗讓學生了解聲音的產生、傳播,以及聲波和聲速的的知識。本課既是第一節《感覺世界》的延續,又為後面耳和聽覺的學習打下基礎。聲音的產生原理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是本課的核心內容,聲音的產生是物體的振動,需要透過眾多實驗和體驗歸納得出,教學過程涉及許多科學研究的方法,如觀察、實驗、比較和轉換(放大)等科學方法。教材透過實驗活動來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透過電鈴失聲、土電話活動,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於聲音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為生活中學生對聲音是有一定的體驗和認知的,陌生是學生對聲音的產生的原理並不十分清楚,聲音是如何進行傳播,是不是任何情況都可以傳播聲音、聲音是以什麼形式進行傳播等存有疑問。在一部分學生的前概念中,聲音由不同的物體發出,可以從遠處傳過來。此時的學生對聲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感性思維階段,對於聲音產生的原理及如何傳播似懂非懂,需要透過現象、實驗和證據幫助學生加以理解,讓學生從現象感知引入到理性的分析,自我知識建構找出聲音產生的原理、規律和方法。
三、活動設計
1.創設情景,引出課題。
情景:全班同學讀小段文字,並提出問題: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活動1】體驗並感覺人的發出聲音喉嚨的發聲處的變化。
引出課題: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教師提出:人發出聲音,聲帶在振動,能否得出所有的物體的發聲都是振動產生的?顯
然不能,我們需要更多的實驗和證據來說明:物體的發聲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產生。
【活動2】探究聲音的發生:一根橡皮筋、一張紙、一把尺,試著使它們發出聲音。仔細觀察它們發聲和停止發聲時有何區別?
學生:拉緊橡皮筋,撥動發出聲音,觀察到橡皮筋振動;
抖動紙條,紙條發出聲音,停止振動,聲音停止;
尺子放在桌邊振動發生聲音,振動停止,聲音停止。………
提出問題: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例可以說明發聲的物體在振動?
學生:蟬鳴、琴聲、鼓聲、拍水聲、空氣共鳴……
播放蟬的影片和藉助儀器間接觀察的影片。
圖1 雄蟬是如何發聲的 圖2藉助儀器間接觀察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建立物體發聲是由振動產生的。
3.證明發聲物體在振動的實驗方法。
【活動3】聲音的發生。利用桌止的任何儀器設計實驗:
(1)敲擊音叉發聲時如何說明音叉在振動?四人一組,儘可能多想幾種方法?
------把音叉放在水中;用紙張放在音叉上;觀察乒乓球被彈起……
圖3 音叉與乒乓球 圖4 音叉入水
教師歸納: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設計意圖】透過設計實驗活動方法,發散學生思維,對學生方法引導。
4.聲音的傳播
思考:發聲的物體一定在振動,那麼振動的物體發出的聲音我們是否一定能聽到?
學生:不一定,比如音叉聲音沒聽到時,還在振動;或在月球中宇航員不能聽到聲音。
【活動4】 空氣能傳播聲音,演示實驗:
(1)在用抽氣機抽氣的過程中,你能看到電鈴錘的振動嗎?說明什麼問題?但是隨著抽氣的不斷進行,玻璃罩內的空氣越來越稀少,你聽到的鈴聲有什麼變化? 能看到振動,說明電鈴發聲,隨著抽氣的不斷進行,鈴聲越來越小 。
(2)如果玻璃罩內的空氣全部抽盡,罩內變成真空,你還能聽到鈴聲嗎?罩內變成真空,就不能聽到鈴聲了。
圖5 玻璃罩
(3)再讓空氣進入玻璃罩,聽到的聲音有什麼變化?聲音由無變弱再變強。
(4)透過真空罩實驗,你能得到什麼結論?空氣可以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不能,因為太空中沒有空氣,不能聽到聲音。
練習:月球上 沒有 (有或沒有)空氣,宇航員們面對面大喊 不能 (能或不能)聽見聲音。所以他們只能透過 無線電 進行交流。
提出問題: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空氣傳播的,除了空氣等氣體能傳播聲音外,固體、液體能傳播聲音嗎?
【活動5】 聲音的傳播:你能利用桌上剩餘的儀器各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嗎?
學生:土電話能通話,說明固體也能傳聲;水中的鉤碼碰撞能聽到聲音,說明液體也能傳聲。
圖6 土電話 圖7水下撞擊 圖8 桌面傳聲
教師提問:生活中還有哪些例子能說明固體、液體等物體能傳聲?
圖9 水中芭蕾 圖10 水中聲吶 圖 11 聽診器
【設計意圖】以演示實驗的方式,讓學生直觀形象的建立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的觀點。
本課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