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任務感的建立和培養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家庭中每個成員明確好自己的任務,家長的任務是工作,孩子的任務是學習,任務雖有不同,但都不可逃避和迴避,切忌家長和孩子的任務混為一談糾纏不清,要涇渭分明,各掃門前雪。家長時時認真積極獨立地完成屬於自己的任務,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家長鼓勵孩子獨立從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睡”等小事做起,切忌不能無微不至地包辦代辦,讓孩子越早越好地獨立完成自己生活的瑣事就是贏在了起跑線。
孩子就是不做作業,不練琴,不練英語,就是完不成既定任務怎麼辦?這時家長就要“溫柔堅定”地履行家長的義務了,因為你是孩子的監護人,孩子十八歲之前的所有的行為家長都是要負責的!“溫柔”具體是指對孩子不打不罵,不急不躁,“堅定”則是讓孩子必須完成自己的既定任務,即使是折騰到後半夜,你也要看到孩子把當天的全部任務做完才能睡,這時孩子可能哭鬧撒潑,也可能求情以後完成,家長都要“堅定”,不要妥協和失去原則。
現在是孩子的“矯正”過程,肯定是痛苦的,家長也是心力交瘁的,但是你如果堅持不住,你松一尺,孩子就會松一丈,最後任由孩子明日復明日地滑下去。“矯正”期間,家長大可不必和孩子講大道理,更切忌嘮叨催促,也不要具體管孩子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包括完成的質量如何,一切讓孩子自己來安排,先讓孩子有充分的空間自由地調整和完善自己,你只管孩子完成任務與否就可以了。這樣的艱難過程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家長得毫不妥協,充分給了孩子一個訊號和觀念“自己的任務是必須要完成的,是怎麼樣也迴避不掉的”。這樣差不多堅持一個月左右,孩子的好習慣初步養成,壞習慣慢慢消退,家長還是要一如既往地堅持,對孩子如期完成了任務也不用褒獎,因為要給孩子樹立完成自己的事是天經地義的,不是為了獎賞。
習慣成自然,孩子會慢慢感覺到完成各項任務的難度越來越小,由於任務能夠完成,即使質量不太高但進步也是巨大的,同學老師都會刮目相看,孩子從中初次體會到了成就感和愉悅感,也有了一定的自信和興趣。孩子會格外珍惜這種心理優勢,他會千方百計地維持和維護這種優勢的。突然間,你會發現有一天孩子開始主動學習,主動彈琴,主動練英語。這就是家長的努力付出讓孩子由原來的“要我學”慢慢轉變為“我要學”了,這是本質的改變,標誌著對孩子的“矯正”已初見成效。
最難的是堅持,唯有堅持才是最有效的捷徑,家長只有“辛苦一陣子,才能輕鬆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