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相信很多人都見到過有學生因為寫不完作業而熬夜的情況,當然,具體到個體完不成作業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例如比較常見的情況有:

1、作業本身確實太多了;

2、學生自身做作業太磨蹭、拖拉;

3、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不同,所以需要花費的時間也不同;

4、作業沒有統籌好,例如先做什麼後做什麼順序不同也會影響完成的時間。

總的來說單純只是說“作業多”還是不能夠完全解釋寫到很晚的,具體情況還是需要具體分析的,而最關鍵的還是在找到問題之後採取何種方式來解決問題。

在實踐中一般來說除非是在考試前等特殊情況老師們會佈置過量的作業之外,大多數情況下老師們佈置的作業總量通常是大多數學生都能夠完成的。

儘管說這種方式照顧到了大多數同學,可是對其他同學來說卻並不是什麼好事。

例如對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來說,他們就需要浪費比較多的時間去進行重複性學習,而對於那些基礎不夠好的孩子來說卻可能出現無論如何去努力寫都寫不完的問題。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學校、老師為了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夠更有效學習,於是就採取了佈置“分層作業”的模式。

“分層作業”非要給一個解釋的話,就是老師根據課標、大綱的要求結合所講內容再根據不同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認知能力、個人特點等設計不同的作業,如此可以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夠在原有的能力基礎之上得到最有效的提高。

嚴格來說這就是“因材施教”,尤其我們都知道在不能分班的情況下,同一個班的學生在學習上是一定會存在不同能力差的,而且這個差異還是很複雜的——例如總成績相對差一些的學生卻未必沒有學得好的科目,而總成績還可以的學生卻可能存在門門都不是很好的問題等等。

可想而知,同樣的授課再加上同樣的作業要求是絕無可能適合所有學生的。

在不能分班的情況下即不能在上課內容上進行往兩頭(照顧差的或者好的)側重的情況下,分層作業的作用就變得很大了。

這本是好事兒吧?

而且在最新的減負政策中也明確提出了“鼓勵佈置分層作業、彈性作業以及個性化作業。

結果令人想不到的是明明是好事兒卻有人表示反對,認為這就是“分班”,而且會把這個問題上升到了是對學生“歧視”的高度……

並且人還振振有詞地質疑考試不分層,為什麼作業要分層……

說真的,截圖中第二位網友說得太有道理了——我們有太多人明明自己對教育這件事情一竅不通,卻總是願意對其指手畫腳,甚至還總願意去教老師該如何去教……

我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分層作業”,希望同樣對這個事物有不瞭解、不清楚的家長看完之後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因為只有你真的認識了它之後你才能夠知道它的作用和意義。

“作業分層”並不是單指多佈置點少佈置點,又或者是同樣一套作業然後告訴那些同學你們全做,那些同學你們可以不用做什麼。

真正的分層作業如上所說需要結合課標、授課內容、學生能力、學生特點等從作業內容、作業難度以及作業量等各個方面進行分層。

我這裡只拿“難度”舉例:

假設我們一節數學課結束之後,正常來說一個班級的學生大概情況是多數學生聽懂了但是需要進行一定的鞏固練習,少數學生聽懂了也掌握了,甚至有一些學生其實在上課前就已經能夠很好掌握了,而還有極少數學生確實是沒有很好掌握。

這種情況下統一佈置一樣的作業很明顯會對兩頭的學生並不利。

如果是分層作業,沒學好的同學可以有更多時間趁著“熱乎勁”去理解基礎概念、知識,中間部分的同學可以集中精力進行有效鞏固和提高,而對於那些已經掌握很好的同學來說則可以去挑戰一下更加靈活考查的題目。

而這還僅僅只是針對某一堂課的解決辦法,實際上在實際的操作中老師們會結合學生的日常表現情況給予他們更多的或者補充、或者鞏固、或者拓展的有針對性的幫助。

而在這件事情上,家長一定不要懷疑教師的專業性。

對於教師來說,除非是他剛剛接手的班級,否則任何一位老師對每一位同學的學習情況都有會非常清晰的瞭解和認識,而且也一定會給予一些要求和指導。至於為什麼很多時候並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以成績提高為結果呈現出來,這就比較複雜了,有時間我們可以就這個問題在進行分析,但是在這裡我們只需要知道一點就行了,那就是:絕大多數情況下,最瞭解孩子們學習情況的人是孩子的老師們。

而且作為職業的教師,他們不僅僅只是一個人在研究教學,是一個團隊,多年的團隊、個人經驗足以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提供適合各種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指導。

但是家長們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學生本人也要配合才行。

不用擔心“歧視”這種事情,如果你真的這麼在意成績,那就更應該知道明明掌握不好,卻為了那些費時費勁的作業而沒有時間去更好解決不足的時候,那才更容易出現一降再降的問題。

而去完成更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也可以讓孩子獲得更有說服力的認可,而最關鍵的則是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各種學習習慣——一個只是一味疲於應付作業甚至消極對待作業的學生,無論怎麼學都不可能養成好習慣的。

稍微解釋一下這裡說的“自信”“認可”。

對孩子來說“作業”就是任務、就是責任又或者就是壓力,只有少數學生會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作業,但也正是如此當他們能夠順利且高效完成作業的時候,他們會非常高興。

這就跟我們努力完成一些事情是一樣的。

如果孩子每天都是寫不完、不會寫的作業,久而久之這樣的學習模式必然會導致孩子喪失了自信、喪失了學習興趣。

至於“認可”除了孩子對自己的“自我認可”之外,我這裡只說一點就行了——孩子能完成作業之後是不是就更容易獲得老師的認可了?儘管他是分層的作業,但是確實是完成了,這種情況下他自然是可以獲得認可的。

這種正激勵反饋大於負能量了體驗的作業模式,除非是孩子已經厭學了,否則怎麼可能會讓孩子不愛學,怎麼可能會導致孩子覺得這是老師在歧視自己呢?

至於擔心“考試不分層”的人其實更可笑。

正常的考試題目的難易程度從低到高的比例應該是6:3:1這樣的情況。

如果說大量的作業情況下是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把最後的“1”也拿到,那麼對於成績不好的學生來說,先拿下“6”再吃下“3”最後再去角逐“1”才是最好的方式不是嗎?

學習不像吃飯,快點吃慢點吃都能吃“飽”,學習必須是循序漸進的,如果你的“6”掌握不好,那麼“3”就肯定會出問題,至於“1”你就不用惦記了。

如果你是成績不好的學生,但是在你的努力下你把那個“6”也就是在老師嘴裡是“該拿的分拿下了”,那麼你自己會是什麼感覺?老師會如何評價你?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會沒有上進心、自信心嗎?

而現在你不去考慮基礎的問題,一門心思想“通吃”,想法可以有,目標也應該有,但是路終究是得一步步走,不可能一躍而跳就能到達的,不是嗎?

我們很多時候在談“教育”的時候都會有很多不同的觀點、想法,但是具體到一些細節的時候不是專業的人士是沒有可能考慮全面更不可能操作好的。

家長們總是希望孩子的老師越優秀越好,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優秀”?

不同的家長其實都是有不同評判標準的。

我想說的是,優秀的教師其實也是家長們“培養”出來的——家長給予老師更多的信任、支援和理解,多跟老師溝通,配合好老師又或者拜託老師配合自己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過程本身其實不但在培養好我們的孩子,也是在讓我們孩子的老師一步步成為更加優秀的教師。

“好老師”的背後不僅僅只有各種“成績”,實際上也有無數學生和學生家長的支援,所以我們才說:“師生是相互成就的。”而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家長,儘管最榮的各種榮譽不會頒發給我們,但是到那一天的時候,我們看著這樣的師生能不為之高興甚至自豪嗎?

最後再多說兩句,我知道很多人可能會表示說作為父母要工作、要賺錢,又或者是自己本來文化水平也不高等等,反正就是在孩子學習上自己沒有更多的辦法幫助到孩子。我想說這3點:

1、都已經這樣了,你還不重視孩子的老師提出的各種意見和要求?專業人士的話你都不聽,你到底要聽誰的?

2、都已經這樣了,你還有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各種“找茬”上而不是去想更多辦法積極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3、做家長的最需要輔導好孩子的不是他們的知識點,而是他們的態度、習慣,至於知識點不會的問題你總能找到人幫助你解決這些問題吧?

後面我會圍繞“家庭教育”寫一系列的文章,如果您有興趣,可以關注、留意一下。

3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基礎差的孩子,他的哪些話打動了我,讓我決定收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