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落地後,很多家長切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各地父母也紛紛反饋低年級的孩子已經不用寫作業了,高年級的孩子也有了更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
雖然孩子和家長看起來都已經成功“減負”,但家長們的焦慮並沒有那麼容易去除,不少父母認為不給孩子報一些興趣班簡直就是在浪費時間。
正當家長們為此糾結時,有人發現之前給孩子報名的一些與學科掛鉤的興趣班正在集體改名,其中英語、作文、數學等佔比居多。
作文課變戲劇文學,英語成脫口秀,雙減背景下,輔導機構集體改名
眾所周知,新政策的打擊物件是學科類的課外輔導機構,興趣班並不在此行列,但為了響應政策,很多輔導機構還是紛紛“改頭換面”,完成了華麗麗的大變身。
網上,有人這樣提問:雙減背景下,少兒英語週末還上課嗎?
在很多家長看來,少兒英語既可歸為興趣班,貌似又在學科輔導範圍之內,那麼此次“減負”會不會波及到孩子在校外學英語呢?
除此之外,原先的“某某少兒英語”也改名成了“某某外語脫口秀”,“某某英語話劇社”等,從名字上看,果真是非常接近興趣班了。
除了英語,作文和數學也難逃“被改名”的宿命。
有網友表示兒子的作文課如今改名叫“戲劇文學”了,還有的地方叫做“文學滋養”,而數學則變成了“數創思維”、“思維遊戲”等。
輔導班取消後,各學科集體改名,這種“神操作”也是逗樂了不少網友,大家在直呼真實的同時也分享了身邊的真實案例:
“人間真實,閨女上的英語培訓機構現在改名叫兒童成長中心了。”
“換個名字而已,只要中考高考還在,家長的焦慮就還在,這些補習班也依然會存在。”
“小區裡的數學補習班,上個星期換了牌子,改叫兒童思維訓練了,鄰居家娃上的幼小銜接現在叫兒童託管服務營地。”
雙減政策下,家長如何理性對待興趣班?
雙減政策落地以來,引發了不少家長的熱議。
對於孩子來說,新政策無疑被拍手叫好,但在一部分家長看來,只要中高考難度不變,競爭壓力沒有縮小,孩子目前短暫的放鬆就是在為今後的考試埋雷。
因此,雖然家長們的焦慮從表面來看的確得到了緩解,但為了讓孩子能夠被“分層”到滿意的狀態,他們還是不會輕易鬆懈。
課外輔導機構取消,就想法聘請家庭教師,既然今後提倡素質教育,那就讓孩子從小進入興趣班。
事實上,家長督促孩子發展愛好,培養技能本身是一件好事情,但切忌用成績去定勝負,用製造緊張氣氛去催化孩子成長。
減負的目的是讓教育迴歸根本,讓孩子在適合的年齡去做適合的事情,而不是將孩子從學科輔導班逼向興趣班。
兜媽寄語
在雙減之前,輔導班是很多家長為了提升孩子成績而選擇的一種方式,而隨著教育內卷化,上學必補課也成了一種畸形的學習趨勢。
相較於學科輔導,興趣班則更在於孩子的素質教育培養,因此也在新政中得以生存,並獲得了諸多家長的支援。
但如今市面上也存在大批改名換姓為興趣班的輔導班,希望家長在為孩子做選擇時也要慎重考慮,不要打著素質教育的旗號來給孩子施加繁重的學習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