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只是向大家分享那些從中國走向世界的華裔傑出人才,他們雖然已經移民美國,但是他/她們中很多人不斷在培養來自國內的人才,
這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內容收集於網際網路公開資訊,也請讀者抱著平常心看待,
本次分享我會以更直觀的人際關係來分享本期的內容:
上期我分享了李書田家族的故事,這期承接上期,上期我們講到李書田的外孫朱棣文的故事,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
朱棣文的博士生莊小威
莊小威1972年出生於江蘇省如皋市,
初中時曾獲得全國中學生數理化競賽第一名,後被推薦到北京景山學校上了半年中國科大預備班 。
1985年轉入離家較近的蘇州中學首屆中科大少年班預備班 。
1987年以高考600多分的成績考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 ,在校期間取得了理論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統計力學四大力學的滿分 。
1991年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之後赴美留學,師從沈元壤。
1996年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畢業,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1997年進入斯坦福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師從朱棣文,開始從事與化學、生物學科交叉的研究,做一些跟蹤分子行為的實驗。
2001年進入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物理系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2001-2005);副教授(2005-2006)。
2003年憑藉研究單個分子特性的傑出才能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是第一位獲此榮譽的華人女科學家 。
2005年3月,莊小威被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會從全美300多位提名人選出,在之後7年中獲得700萬美元的資助 。
2006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雙學科正教授,是哈佛物理系和化學系少有的雙科教授 ,並在哈佛大學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單分子生物物理實驗室 。
2011年獲得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 。
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2013年入選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成為入選該計劃的第二位學者 。
2015年因為發明了基於單分子熒光檢測的超高解析度成像方法而獲得美國科學院分子生物學獎 。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2017年6月,獲得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頒發的倫納特·尼爾森獎 。
2018年10月,獲得2019年度生命科學突破獎。
2020年10月,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
2001年莊小威進入哈佛大學任教,培養了多名博士,並指導博士後的研究工作,她也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課,並聯合培養博士生。
以下是她培養指導的博士生名單,
莊小威的父親莊禮賢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64年,航空工程系研究生畢業。
1977年,調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任教。
兼任中國力學學會理事、中國空氣動力學學會理事、中國計算流體力學學會理事、安徽省科協委員等。
還獲得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
莊小威另一個導師沈元壤
1952年,沈元壤畢業於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1956年,獲得臺灣大學學士學位。
1956年,赴美國留學;1959年,獲得斯坦福大學碩士學位。
1963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Bleombergen 。
1964年起,任教於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1970年起升任物理系教授。
1967年起,任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究員 。
1978年9月,應邀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作為期3個月的訪問。
1984年,在復旦大學系統講授非線性光學一個多月。
1990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997年,在他的支援與幫助下,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成功主辦了第十三屆國際鐳射光譜會議。
1995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8年,獲得固體光學效應領域FrankIsakson獎 。
沈元壤的研究領域包括非線性光學、鐳射光譜學、表面科學、凝聚態物理,是液晶非線性光學與表面非線性光學研究的開拓者。
從1965年到2008年,沈元壤共培養博士50多人,以下是他培養指導的博士生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