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師在教師大會上被“不點名批評了”。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前些天,校長到各個班級巡查,發現徐老師上課的時候,教室後排有兩個學生趴在桌子上睡著了,站在窗外的校長示意邊上的同學把睡著的學生喊醒,之後校長很不高興地瞄了徐老師一眼。於是就有了教師大會上的一幕,校長在主席臺上嚴厲地批評了“部分教師不負責,學生睡覺都不管”的現象。
雖然徐老師知道不是隻有她上課時有個別學生睡覺,也知道校長不是隻針對她一個人,但校長公開批評的聲音仍讓她感到很不舒服。
“班上那兩個學生上課不聽課,特別吵,嚴重影響我的上課進度”,徐老師說,“他們睡著了挺好,不搞過來搞過去,課堂教學效果好很多,校長不在教學一線,根本就不瞭解情況。”
有過一線教學經驗的人都清楚,班上學習氛圍的好壞,與幾個關鍵人物有很大關係,如果班上有幾個特別認真、勤奮、有較強號召力的學生,班級的學習氛圍會非常好;如果班上有幾個特別調皮、喜歡搞破壞的學生,班級的學習氛圍會差很多,倘若這些學生又有比較大的號召力,那整個班級就完了。
一個班有幾十個學生,作為教師,肯定要保障大多數學生的利益。若班上出現個別不學習還喜歡製造混亂的學生,就會嚴重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老師一定不會容忍。可是,現在的懲戒措施非常有限,稍不注意就會惹上麻煩,所以部分老師不主動阻止個別“後進生”在課堂上的“自行休息”行為,防止吵醒這些學生後正常教學過程會受到干擾。
當然,這不是說老師不管個別學生,通常是老師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管這些學生,卻始終沒有什麼效果,而且還讓自己陷入危險境地,他們才會決定“脫身”。
而作為校長,看到教師上課期間有學生趴在桌上睡覺,大多會認為老師不負責,他們希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落下一個學生”。
可以看出,校長和教師雙方的主要分歧是:校長認為,教師應該要想盡辦法教好所有的學生,不能對個別學生“不管不問”;教師認為,有些學生因為受家庭環境等各種複雜因素的影響,憑老師的能力,無法教好,或許有教好的可能,但付出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不可估量,自己承受不了。教師還認為,校長不在教學一線,體會不到個別學生的破壞力,也無法理解一線教師和其他學生的心情。
我們不能就此判定誰錯誰對,畢竟站在任何一方的角度思考,他們的做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校長是站在學校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希望校園裡的每個學生都能接受好的教育;希望每位教師都在教育教學和學生管理上投入十二分的熱情。校長最在乎的是學校的發展和聲譽。
教師的立場比較複雜,他們既希望每位學生都認真學習,又希望個別不學習的學生不去幹擾其他愛學習的學生;他們既想對學生實行非常嚴格的管理,又擔心把握不好“嚴格的度”,給自己帶來麻煩。他們會嘗試著教育好每位學生,但如果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個別學生仍屢教不改、家長也不配合,他們就會把重心放在其他的絕大多數同學身上。
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個別學生身上消耗大量精力,分配給別的學生身上的精力就要減少許多,這對大多數愛學習的學生來說非常不公平。更何況在個別學生身上消耗了大量精力,根本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教師進行的“成本核算”,其實是為了“保障大多數”。
校長有校長的難處,教師也有教師的難處,大家都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學校變得越來越好,讓班級的學習生態變得越來越好,只是大家的立場不同、理念不同。
可能有人會說,校長可以有自己的理念和立場,但不應該在大會上批評教師,因為教師的行為的確維持了較好的課堂秩序,讓大多數學生的正常學習過程得到了保障,就算真要批評,也應該在私下裡找個別教師交流,然後委婉地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
這就涉及到領導工作方式的問題了,校長能體諒老師的難處,不在公開場合批評,給老師留一些顏面,當然最好,可是校長也需要在一些場合公開表明一下自己的態度,他沒有點名,就是批評的味道少一點,表態的味道濃一點,這是非常策略的做法。
所以,教師也好,校長也罷,相互之間應該多一份理解和尊重,雙方要“同心同力”,思考該如何以最少的力氣把個別“後進生”教育好,而不是相互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