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關係著學生的未來,越來越多的家長,已經從幾十年前的“佛系”養娃,變得非常重視教育投入,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花費高成本為孩子爭取更多資源。
補課大概是國內學生最為熟悉的方式之一,特別在城市地區,校外補習更成了普遍。雙減政策落實以來,補習得到了嚴格的規範。
特別是“一對一”、以家政阿姨為名的住家教師、遊學等變相補習的進一步控制,讓人們看到了學科培訓大勢已去。在這樣的背景下,家長們又開始新一輪的“雞娃”模式。
“素質雞娃”興起,孩子:我只想學個普通愛好罷了
補課“涼涼”之後,學生的課業負擔確實減輕了,休息時不用忙著奔向輔導班,自由的時間無形中也增加了。但不知是不是家長們已經習慣了“雞娃”。
孩子輕鬆了、自己的錢包更鼓了,反而更為焦慮。不能隨意補課,索性轉為在素質培訓的賽道上賣力氣。很快,孩子們又開始新的“內卷”,只是這次比拼的是“興趣”。
網上經常看到有的父母,陪著學生學鋼琴、舞蹈,孩子表現稍有不滿就或打或罵,丟擲“都是為他好”這種用心良苦的人設,展現自己的教子有方。
可很多家長忽略了興趣與特長的區別。如果是培養特長,不僅需要嚴格的訓練,也需要學生有一定興趣和天賦,讓本身有牴觸的孩子練習不想學的東西,難有好效果。
而對於絕大多數學生來說,課餘培養的愛好,跟專業水平是兩回事,未來不會用這方面作為立足的技能。他們只是想簡簡單單地學一個普通愛好而已。
如果違背成長規律,把培養興趣變成了跟學科補習一樣,不得不完成的任務,雖然短期來看,學生可能為滿足家長的要求達到了標準,卻少了真正的驅動力。
素質培訓迅速崛起,“吸金”能力不輸輔導班
限制校外補習,除了有給學生減輕負擔的目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控制資本對教育的影響力,保證廣大普通家庭學子平等競爭的權利。
除了我們比較熟悉的美術、聲樂、口才等科目,還有很多新生課程。比如以科技為主題的無人機、創客教育,體育方向的體能培訓、冰雪運動。
還有生活類素質教育方向的禮儀、情商、廚藝等培訓,種類繁多且新穎。2021上半年,興趣班為主的素質培訓機構,融資總數達到了38.6億元。
而K12學科類培訓的金額僅為2.62億元,差距懸殊。這似乎也暗示著學科培訓的衰落和新形式培訓的崛起,素質教育領域或許會成為新的航向。
值得重視的問題是,雖然素質培訓與學科培訓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向,但教育機構說到底是資本逐利。曾經輔導班存在的收費高、過度營銷、師資等問題,會不會在新的機構上演?
建議對非學科培訓機構,也進行規範和監督
規範和限制學科補習,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家庭教育支出。而有能力的家庭轉而培養學生興趣特長,也是一種自由選擇。不過以現在形勢看,素質培訓很可能成為另一種趨勢。
如果能吸取學科輔導機構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及早對素質培訓進行有效監管,避免資本化衍生出的弊端和矛盾,學生和家長的利益就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
目前部分非學科類的興趣班,也存在著區域壟斷、價效比低等問題,比如兒童游泳課、機器人課、禮儀課等,培訓班往往裝修得富麗堂皇。
而課程內容其實只要稍作了解,就會發現沒有多麼“高階”,師資人員入職門檻也比較低。家長花費大價錢,可能會感覺不太值得。所以報名之前務必試聽和考察。
【筆者寄語】素質培訓的崛起,展現了家長們在教育理念上的一些改變,在適度的情況下,確實能讓學生更全面地發展。家長需理性看待素質培訓,以學生自身興趣為主,不要讓愛好變成了一種新的負擔。同時也希望素質培訓不要重蹈覆轍,提前加以監管才能更有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