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教育廳釋出了一條資訊,從這學期開始,將在部分學校試行“家長積分制”,一旦成熟後,將在全省範圍內推行。無獨有偶,金華市婺城區在向新生髮放入學通知書的同時,也給家長髮放了一張入學通知書,邀請家長進入“家長成長學院”學習,還煞有介事地準備了三個階段的證書,分別是家長上崗證、家長成長手冊和星級家長榮譽證書。還有成都市成華區,明確要求家長在孩子開學報到時,須出具“家長4C能力提升學習結業證書”,別小看這個證書,家長必須實打實地完成相關的培訓和考試之後,才能獲得。看了這幾條新聞之後,相信很多人會跟我有一樣的疑問,國家最近不是在提倡雙減嗎,怎麼家長的負擔貌似沒減輕,反而有加重的趨勢呢?一開始我也沒太看明白,在經過一番調查和思考之後,我認為“家長持證上崗”這件事,很有可能會促成一場產業結構升級的大變革。
這個政策的好與壞,咱們先不說,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家長持證上崗”這種形式,大機率將會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往小了說,它將影響每一位家長的工作和生活,往大了說,它將推動我國的產業升級。為什麼這麼說?大家不妨想一想,為什麼學校要推行“家長持證上崗”這件事?難道只是為了走個形式?當然不是,它其實是基於兩個大的背景產生的。
第一個背景就是雙減政策,其實這個政策很多人沒看明白,它的全稱叫《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從名字上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它減輕的是學生的負擔,而不是家長的負擔。可能有的人會覺得我咬文嚼字,減輕學生的負擔不就相當於減輕了家長的負擔嗎?話雖如此,但雙減政策過後,家長的負擔真的開始減輕了嗎,相信各位家長心裡都有一本賬。這裡我就不細展開來講了,反正最近,教育部又開始整治各種校外培訓的新變種,比如眾籌私教、高階家政等等。經過了這一波整治之後,校外培訓就徹底淪為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學習就只能更多地依賴學校,可學校的教學能力又不能跟造方艙醫院一樣,說快就能快,它需要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於是沒辦法,學校就只能把家長也拉進來,一起承擔這個責任,只不過名字改了一下,叫“家長積分制”、“家長成長學院”等等,聽起來也蠻高大上的。
說完第一個背景,“家長持證上崗”這件事的產生,還有第二個背景,那就是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學校相比以往要面臨更多的社會監督。以前學校裡發生一些負面事件,比如霸凌、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等等,傳播的範圍可能十分有限,但如今有了自媒體,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負面事件,不用一個小時,全國人民都會知道,因此,現在學校的壓力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都要大,學校的壓力大了,自然就會把這種壓力傳導給家長。
好了,說完“家長持證上崗”產生的兩個大背景,我們再回到一開始提出的那個洞察,為什麼說“家長持證上崗”這件事,會促成產業結構的升級呢?其實也很好理解,不管家長主觀上願不願意,一旦學校開始強制推行“家長持證上崗”,作為家長來說,勢必要在孩子教育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與以往不同,這件事對家長的要求變得更加清晰和明確了,比如家長要學習多少課時,要達到什麼樣的標準,才能拿到相應的積分和證書。說得再直白點,從此,學校對家長也有了一套評估體系,如果家長不達標,丟的不僅僅是自己的面子,還有可能會影響老師對孩子的看法。那你說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能不花更多時間去提升自己嗎?但話又說回來,一個人的時間終歸是有限的,家長在孩子教育上投入了更多時間,工作上自然就會少投入一些時間,那麼像實行996、007工作制的那些企業,不說受到抵制吧,至少會失去一部分的吸引力。如果全社會普遍都形成了一種不加班的氛圍,它就一定會倒逼企業去改變增長方式,也就是從原來靠拉長員工的勞動時間來謀求增長,變成了現在靠提高員工的技能以及在研發方面加大投入來謀求增長。
這其實跟最近全國發生的限電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之所以會出現拉閘限電,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轉變中國經濟執行的模式。國家不再一味地追求GDP高增長,而是要保證經濟有質量的增長,也就是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那靠什麼呢,肯定不能靠大規模地消耗化石能源,而要靠低碳環保的清潔能源。並且中國也承諾要在2030年達到碳達峰,2060年達到碳中和,只有這個目標實現了,中國才有可能真正躋身為世界強國。其實,今天我們去看歐美髮達國家的老百姓,他們之所以能享受高福利、高待遇,並且環境還保護得那麼好,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掌握了高科技,並且站在了產業鏈的最上游。他們最希望看到的是中國永遠成為廉價勞動力的代名詞,永遠都幹著粗活和累活,也因此他們才會如此瘋狂地打壓像華為這樣的高科技企業。看到了這一層面,你還會說“家長持證上崗”一定是壞事嗎?期待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