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媽媽說,兒子今年7歲,剛剛開始讀小學一年級,課間撿到一同學的玩具,覺得很好玩,就拿著完了。同學讓他還回去他不還,他說玩具不確定是哪位同學的。後來另外幾位同學也過來說他,還指責他,他就著急了,就和同學發生了肢體衝突,事後老師也懲罰了他。面對孩子之間這樣的情況,家長應該如何和孩子溝通會恰當呢?
有時候,我們在孩子間遇到衝突時往往會有這樣的判斷,比如覺得孩子已經長大上小學了,而且孩子還能比較完整地描述事情的經過,甚至孩子會把細節都描述清楚,這樣看起來,整個事情這個孩子都是對的。
然後家長往往會出現兩種反應,要麼就認為其他孩子說的對,自己孩子惹事了,於是指責打罵孩子,要麼可能會認為自己孩子沒錯,都是別人的問題。
這其實是家長很容易受到這個年齡段孩子心理特徵的影響,因為孩子在這個階段已經開始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都會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去表達。
所以這個時候面對小朋友之間的衝突,父母需要讓自己變成偵探,需要去鑑別孩子說的內容,有多少是真正的事實,有多少是孩子為了保護自己而說的想象。有必要的話,還可以找相關的同學和老師了解一具體的情況。
當然,父母去了解情況的時候,首先要對自己的孩子是信任的,因為孩子說的有一部分肯定是真正發生的事實。然後去了解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對孩子有反問或質疑,只去了解事情的過程。
因為,了解情況是為了接下來幫助孩子解決解決當前的問題。
當我們了解的情況和孩子是一樣的,那說明你家的孩子能夠準確的用表達表達,而且他已經具有處理這些事情的能力,可能只是心裡有一些委屈,需要找家長來傾訴。
這個時候,我們要認同孩子。父母可以具體的對孩子描述,你認同他哪一部分,哪個行為,或者在孩子向你傾訴的時候,哪些是你所認同的、理解的。只是去描述,不帶成人角度的看法和評價,並且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一直都是非常相信他,相信他可以處理好在學校和同學的關係,他有能力可以處理好,這樣孩子會得到家長的認同。
在學校發生狀況時,孩子願意回家跟表達,這是件非常好的事情,這說明孩子在家庭環境中,能夠感受到安全感,和父母有情感的連結。所以,孩子的需要是父母可以理解和認同他的感受,確定他是被信任的。
當我們了解的情況和孩子所說的有出入,有不一樣的地方時,父母首先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等情緒平靜了,再去和孩子聊這些事情。
可以先和孩子複述一下他所說過的內容,然後再告訴孩子,從大人們所了解的情況,從大人的角度看跟他的有些不一樣的地方。這時我們可以去描述所了解到的完整的經過,但是描述的過程則可能需要我們從孩子的角度去講,這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想象一下,孩子在學校和同學發生衝突,先是被同學指責,然後又被老師懲罰,這一天下來孩子滿肚子都是委屈,他需要他可以信任的人來理解他的感受。這時,我們可以先傾聽一下孩子被指責被懲罰時的感受。
比如,我們可以帶著平和的語氣問問孩子,今天被那麼多人說,會是什麼樣的感受?
如果孩子能準確地表達他當天的感受,那很好,說明孩子他有能力去面對很處理這部分的情緒,同時他也希望得到理解。
可是有的孩子不一定能描述自己的感受,他們看起來是一副難受的樣子。如果孩子沒能的表達出來,我們也可以幫孩子表達,父母可以拉著孩子的手,或是擁抱著孩子,問問他被人指責是不是特別的難受難過,這就是在理解孩子的情緒。
父母也可以說說自己小時候挨罰的經歷和感受,還可以問問孩子,這件事情還有什麼樣的辦法處理會讓他感覺好一些?或者問問孩子在這個事情的過程中,有沒有可能有其他的辦法,既完了事又能避免這些不愉快的發生?父母可以通過啟發式的提問,引導孩子思考問題,引導孩子如何去處理問題。
聽完孩子的表達,我們還需要和孩子共情,身臨其境去感受他此時此刻的情緒,孩子此刻需要的是得到明確的支援,在心理上得到父母的確認。
另外,一年級的孩子剛剛步入小學生生涯,未來還有很多的時間要在學校和同學相處,在學校的生活中肯定還會遇到與同學相處的問題。所以,讓孩子有處理同學衝突的能力,會幫助孩子提升成長過程中的社交經驗。
如果孩子在學校能夠擁有三五幾個鐵桿好友,在家裡又能得到爸爸媽媽的理解、支援和接納,孩子自然就有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能力,讓孩子擁有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自然問題也就不會輕易上升到家長的級別。父母更省事放心,孩子也會過得自信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