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孩子的交際,家長的永恆焦慮

開學後,老師們除了忙備課,忙開會,還要忙著當保姆:處理孩子們之間的小摩擦,有時候甚至需要當法官:當孩子間發生矛盾,有家長加入的時候,就變成了兩個家庭的對抗。開學季新生季,家長們最擔心的問題裡,票數最多的基本總是這兩個:

一是孩子的學習,

二是孩子的同學關係。

前幾天,“家長趴牆外看孩子”的視訊火了:開學第一天,山東濟寧一家幼兒園的圍牆外,趴滿了彎腰“偷看”孩子的家長們。網友們評論:全國統一姿勢。

其實不只有幼兒園,小學、中學的家長,一樣會擔心孩子在學校遇到各種問題:

孩子性格內向,會不會吃虧?

他不愛說話,能不能跟同學老師相處好?

換了新班級(新學校),會不會被同學欺負?

孩子經常跟小夥伴產生摩擦,我該怎麼處理比較好?

可以說,學校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個群體生活環境。未成年的孩子們,活潑、稚嫩,對社交方面的認知也不夠成熟,因此,“被欺負”或是“欺負別人”的情況就很可能會出現。

家長對孩子校園生活的擔心,也大多都是聚焦於孩子的“社交能力”。

這種擔心也不是杞人憂天,校園也是一個小的社會縮影,群體交際中,孩子們的關係親疏,有無數種排列組合方式。而有關係存在的地方,就一定會有衝突。

孩子在學校,在群體生活中學習人際交往,作為家長,需要學習的是,在孩子遇到“交際衝突”時應該如何處理。

哪種孩子容易被人欺負?

根據觀察和統計,容易受到欺負的孩子,通常有以下幾種特點:

1.天生膽小,害羞

害羞內向的孩子,在學校可能熟悉夥伴比較慢,甚至會成為孤零零的一個。

而相比於明顯的、能及時被老師發現並教育引導的激烈衝突,孩子被孤立通常是逐漸的、無聲的、無法被立刻發現的。有時候孩子回家也羞於啟齒,就會導致家長也很難發現孩子的困境。

2.受到過度保護

孩子在家的時候,往往是一家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到了學校,老師對大家“一視同仁”,同學之間隨性玩耍。

被過度保護,太過自我中心的孩子,常常無法跟大家和平相處,就很容易產生摩擦。日常又都依賴家長幫忙解決問題,那麼在這種同學矛盾的時候,就不會主動的解決問題,往往是被動的尋求幫助。

3.力氣小,動作慢

校園裡的“恃強凌弱”雖然不像社會上那麼惡劣,但是孩子的很多行為,也是成人世界的對映。

欺負人的孩子也是分人的,他們輕易不會挑選人高馬大的對手。這也是為什麼幼兒園小班的孩子容易被大班的孩子欺負,低年級的孩子容易被高年級的孩子欺負,女孩子容易被男孩子欺負。

4.特別懂禮貌特別懂事

有一位媽媽曾說,她家寶貝回家說幼兒園總有個小朋友搶她的玩具和書,還會用指甲劃她。這位媽媽聽完很心疼,問孩子為什麼不告訴老師或者還手反擊,孩子回答:打小報告不好,而且我是大孩子了,他打人不對我不能學他,我不能打人。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孩子的性格容易受欺負,就強迫他們變成另外一種性格,否則就是對孩子的另一重傷害。

讓大家了解這些,是為了讓家長們對這些性格的孩子更加關心,不要讓孩子受到欺負卻無人得知。而家長在知道後,也需要用恰當合理的方式處理,所有行動的宗旨只有一條:幫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為了自己出氣。

如何判斷孩子可能遭到欺凌

孩子如果剛開始在學校被人欺負甚至欺凌,是不敢或者不好意思跟家長直接開口的,這就需要家長注意觀察孩子回家後的言行,及早判斷,以便於正確介入。

孩子被欺負了,家長怎麼做

秦昊曾在一期綜藝節目中因為說起女兒被男生欺負,掩面而泣。

當時很多家長很有共鳴:自己的成功或者社會地位,會影響成人世界的交際,卻在孩子遇到校園交際難題時候,依然無能為力。這種挫敗感,才是讓家長們最心痛和焦慮的。

在孩子的身邊,難免會遇到一些“壞”孩子,面對孩子之間的矛盾,作為父母,我們要不要介入呢?當孩子被欺負了,家長們應該怎麼做呢?

01

我們要摒棄最可怕的處理方式,那就是不問緣由,先批評自己家孩子。

豆瓣小組裡曾經有過問題討論,當受到欺負時,最大的傷害有時候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老師或者家長的那句:一個巴掌拍不響,為什麼是你,不是別人?

當孩子向家長求助的時候,讓孩子一味忍讓,或者不把孩子受欺負當回事,這都會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所以家長首先要做的,是詳細了解事件經過,對自己孩子不偏聽偏信,是應該的,但也不要直接否定孩子。

如果確認了自己的孩子是無辜被欺負了,那麼家長要學會幫孩子說話,批評欺負人的熊孩子是錯的,這樣做的好處有:

1、讓孩子知道不是拳頭硬嗓門大就是真理,明白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規則以及是非對錯。

2、安撫自己的孩子,讓他知道自己是值得保護的,培養孩子安全感。

3、間接讓孩子感受到家長是在意自己感受的,培養健康的家庭依戀關係。

02

要告訴孩子,學會分析形勢,把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作為首要考慮因素。

一般當家長對孩子說,“他打你,你就打他”時,其實已經預設了一種立場,即自己的孩子打得過、能在對峙中佔便宜,而且也並沒有考慮後果:

如果孩子打贏了,以後不會被欺負了,但可能會因此愛上暴力,變成欺凌者。

如果打輸了,孩子再次受到傷害,並且會陷入自我否定。

所以,教會孩子處理矛盾方法的同時,更要教會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03

要讓孩子有顆強大的內心,直面欺凌的勇氣更勝施暴者的囂張。

也許對家長來說,最簡單的是自己出面,為孩子擺平一切。但直接為孩子矛盾出頭,會讓孩子失去更多成長的機會。

所以與其幫孩子出面或者教孩子“以暴制暴”,都不如教會孩子勇於面對欺凌的勇氣。家長們更應該站在孩子身後,給他們足夠的愛和力量,當孩子退無可退時,給他們強有力的支援,成為子女追求正義的最終保護傘。

最後,我們還得告訴孩子,世界不光是童話中的美好,也是有矛盾和衝突的。你可以做一個善良的人,但是善良不等於懦弱,當有人侵犯你的權益,你必須勇敢的保護好自己。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孩子6歲前,別隨便報興趣班,教會這一種能力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