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最近看到這樣一份調查,心情非常複雜。

北京市抽樣調查了3000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對待父母的態度”一項中:

選擇“喜歡自己的父母”的孩子只有不到5%,而選擇“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的孩子卻足有56%!

作為普通父母中的一員,我被這組無情的數字刺痛了。

這極大的落差不禁讓我們反思:到底是什麼讓孩子對父母如此反感?

細察之下,問題的源頭,還是父母的教養方式踩了紅線。

父母說話不算數

看過另外一項關於青少年的調查,主題是“最不滿意父母的行為”,“說話不算數”排在了第一位。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一位13歲的浙江女孩和父母吵架後離家出走,獨自坐火車去了重慶。

好在其父親及時向重慶火車站工作人員求助,才在車站找到了女孩。當女孩的父親乘飛機趕到後,女孩的情緒依舊很激動。

原來,女孩之所以離家出走,是因為父親答應帶自己旅遊卻又食言,她討厭被騙。

生活中,我們不少父母都在不經意間犯過這樣的錯誤——隨口答應孩子的請求,實際上根本沒把握做到。

也許父母只當是一件小事,但孩子卻很走心。當一次次的承諾變成了空頭支票,孩子會非常生氣和失望。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相對更容易情緒化,很可能因此與父母鬧翻,導致親子關係出現裂痕。

父母的期望太重

為人父母,對孩子總少不了期望。但期望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威力無比,用不好代價慘重。

之前看過一檔教育節目,裡面有一個學舞蹈的女孩讓我印象深刻。

她登上臺時,手裡拿著一張簡筆畫,上面畫著她和媽媽,遠遠的一頭還用線連著爸爸和遠在鄭州的家。

女孩還沒開口,就已經泣不成聲。後面得以知道,女孩在北京學習舞蹈,父母為了她的學業賣掉了家裡的房子,爸爸在鄭州忙著掙錢,媽媽在北京全職陪讀。

由於父母長期分居,兩人每次見面都會為感情瑣事吵架,為此她深感愧疚,經常想放棄學舞蹈。

但她又不敢辜負父母的期望,因為父母為自己付出得太多了。每天醒來,女孩都感覺身上有塊大石頭壓著,精神瀕臨崩潰。

其實,父母對孩子抱有期望,本身是有積極意義的。只是如果父母的期望過高、過多,那就等於給孩子套上了精神枷鎖。

重壓之下,孩子不僅很難變成父母期待中的樣子,反而會適得其反,容易走向極端。

要知道,我們國家每年都有約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而很多中學生自殺事件,都源自孩子在學校犯錯害怕父母責罵,或者考試失利覺得無臉見父母。

其實,每個孩子的性格和天賦都不同,適合給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作為父母,我們當然有理由期待孩子長成參天大樹,但一定不要在樹苗拔節時,就把枝幹壓垮。

將孩子視為“私人物品”

平心而論,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愛是非常無私的,然而卻往往缺少了一點尊重。

我們周圍,總有一些父母想要替孩子規劃人生,從孩子降生之日起,他們就為孩子注入自己的觀念,要求孩子走他們認為正確的路。

央視用十年時間打造的紀錄片《鏡子》中,有這樣一段開場白:

“我是一個機器人,只要輸入程式我就會照做。曾經,我的主人無論吩咐我做什麼,我都會乖乖去做。轉眼之間,十七年過去了,很不幸,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我開始不聽使喚,無論主人輸入任何修復程式,都無法將我修復。主人手足無措了,他們將我的程式全部刪除清空,無論好壞。”

這部紀錄片中介紹了三個不同的家庭,但無一例外,這些家庭都有著一心為孩子好的父母和性格暴戾的孩子。

在父母以愛為名的禁錮下,這些孩子找不到容納自己獨立人格的空間。

於是,他們只能以反抗父母的方式,宣告自己的存在。他們抽菸酗酒、打架早戀,只要是父母反對的,他們全都要做一遍。

其中有個父親感嘆:現在和兒子就像仇人一樣。

其實,正是因為父母把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物品”,將孩子與自己牢牢捆綁在一起,一味要求孩子“聽話”,最終才使得父母、子女成了不可調和的敵人,彼此互相傷害。

2019年,北大畢業生王猛對父母的萬字控訴文就是一個典型事例。父母的操控使他由愛生恨,最終決定離開這個家,並寫了決裂信和控訴文。

事實上,再小的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界限感,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讓他們學會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

打罵與“冷暴力”

現在在很多家庭中,依舊奉行“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方式。孩子每次犯錯時,家長都嚴懲不貸。

或許父母是恨鐵不成鋼,想以此讓孩子記住教訓,但孩子記住的很可能只有“恨”。

因為父母在進行打罵教育的時候,往往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的感受。

父母所認為的“忠言逆耳”,實則是在抹殺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而一個經常遭受責罵和暴力,在如此壓抑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性格通常也會變得冷漠、暴戾。

如此一來,父母可能很難期待孩子能理解自己“苦心”。

除了打罵,家庭教育中還有一種傷害指數更高的隱形暴力,那就是類似“諷刺挖苦”或“冷漠輕視”的冷暴力。

冷暴力傷人於無形,父母一個不在意的舉動,卻可能帶給孩子嚴重的精神創傷,導致孩子叛逆和抑鬱。

比如導演姜文,他從小不被母親肯定,直到母親去世仍未和解;還有主持人董卿,因為父親的嚴厲挑剔,她曾在童年寫下了“活著還有什麼意思”的消極話語

青春期的孩子內心敏感脆弱,需要家長以平穩心態去細緻關懷

雖說很多家長覺得青春期的孩子難以溝通,但其實,青春期的孩子也很單純,很多時候,父母的一個笑臉,一個認真傾聽的姿勢,會讓他備受鼓舞。

只要孩子對父母產生了信任,也會發自內心覺得父母是值得自己學習的榜樣。

總的來說,孩子最反感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傷害也最大。

這份調查結果固然讓父母感到痛心,但也給了我們父母反省的契機。

詩人海涅曾經說過:“反省就是一面鏡子,它能夠把自己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成為更好的我們。”

是的,每個人都會犯錯誤,也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

教育之路很漫長,我們父母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在不斷學習、修煉的過程中,找到問題的根源,與孩子一起去解決,共同進步!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男子將兒子帶去墳地罰站,因沒寫作業讓祖宗管教,一回頭兒子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