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她對於中國農民生活的豐富和真正史詩氣概的描述,以及她自傳性的傑作 -------- 獲獎理由

全文共5097字,預計閱讀時間:15分鐘

珀爾·賽登斯特里克·布克(Pearl Sydenstricker Buck)美國女作家、人權和女權活動家,更為人所知曉的是她的中文名字 -- 賽珍珠。

賽珍珠是諾貝爾文學獎史上第三個美國作家,同時她也是第一位或者說是唯一一位同時獲得了普利策獎和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另外她也是作品翻譯語種最多的美國作家。

賽珍珠的作品題材覆蓋面極廣,主要包括小說、劇本和兒童故事,同時她的作品主題包含了情感、領養、女性、亞洲(中國)以及移民等跨國家和種族的大型社會問題,她一生都在努力向大眾證明著各種族人類之間存在著廣泛的共同性。

賽珍珠的作品往往與她的親身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賽珍珠雖然出生於美國,但是在4個月大的時候便跟隨身為傳教士的父母來到了中國,她的童年、少年、青年時代都是在鎮江度過的,而且她在學習英語之前,先學會了漢語和中國的文化習俗,因此她常常將漢語成為她的“母語”,將鎮江稱為她的“中國故鄉”。

賽珍珠8歲時,中國北方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她被迫第一次回到了她真正的美國故鄉,而於兩年後重返中國鎮江。

1917年,賽珍珠與美國青年農學家約翰·洛辛·布克結婚,婚後遷居宿州。

1921年賽珍珠跟隨丈夫來到南京,受聘於美國教會所辦的金陵大學(1952年併入南京大學),並住進了校內一幢單門獨院的小樓(即今平倉巷5號,南京大學北園賽珍珠故居),在此期間,徐志摩、梅蘭芳、胡適、林語堂、老舍等人都曾是她家的座上客。

1923年,賽珍珠發表了處女作《也在中國》。

次年,賽珍珠回到美國,進入康乃爾大學攻讀藝術碩士學位,畢業後再次回到中國南京。

此後開始著手創作描寫中國農民生活的長篇小說《大地》,並於1931年出版。

《大地》一經出版便被譯成了德文、法文、荷蘭文、瑞典文、丹麥文、挪威文等世界較為主流的西方語言。

而後,賽珍珠就《大地》作為開端,創作了包括《兒子們》和《分家》的《大地三部曲》。

1934年,賽珍珠告別了中國,回美國定居。

1939年,賽珍珠出版長篇小說《愛國者》、劇本《光明飛到中國》、散文集《中國的小說》,次年獲得西弗吉尼亞州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1942年,她應美國之音、英國BBC電臺之邀,用漢語廣播向中國介紹美國人民如何理解和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

此後,她也一直為了鼓舞和支持中國進行抗日戰爭默默地做著努力。

賽珍珠認為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並且這種差異的存在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與此同時,她有主張著跨越這種文化差異,找尋人類的共同性。

她所指出的文化差異並不是不同文化之間不可避免的矛盾和衝突,而是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她承認每種文化都存在著屬於其固有的優劣之處,她認為文化之間應該相互包容和借鑑,在融合中找到文化間的共鳴以及最利於世界文化發展的趨勢。

這一觀點可能來源於她作為移民作家的雜交性,賽珍珠作為以漢語為母語的美國女作家,從小就接觸中國文化和中國式的文學,使她在不同於西方傳統文學形式的中國文學中獲得更加廣闊的視野,進而打破來自任何一個地域的文學侷限性,也就是說,這一生活環境更有利於賽珍珠建立更加完整的文學體系。

她不僅僅在中國文學中看到了有別於西方傳統文學的特質,還在西方文學中發現幾乎每一個西方作家都是以自己的觀念去認識中國和中國人,而不是從中國文化的角度去客觀的看待中國,這使得在大多數西方作品中的中國人都不是真實的。

由此,賽珍珠開始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向世界全面而客觀地介紹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民,而這“世界”中也包括中國。

而在所有的中國角色中,農民則是賽珍珠主角的第一人選,在她之前,幾乎沒有作家將目光聚焦於中國農民身上,這使得她的作品顛覆了以往西方作家的視角。

在以中國文化為背景進行創作的同時,賽珍珠作為優秀的女性作家,她更加了解也更加同情女性的社會生活,因此她塑造了許多形象生動的女性角色。

賽珍珠通過角色的刻畫,向大眾傳遞著女性內心的苦痛和需求,喚醒大眾對於女性在社會中被不公平對待的反思。

儘管賽珍珠獲得了193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但是文學評論界對於賽珍珠的文學素養和水平並沒有給出較高的評價,像美國詩人羅伯特曾認為,“既然賽珍珠可以得獎,那任何人都應該可以獲獎”,另外194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福克納曾聲言“寧願不要諾貝爾獎,也不要與賽珍珠站在一起”(然而他1949年還是向諾貝爾文學獎低了頭,emmmm,也許當時只是認為自己的文學能力比賽珍珠強,但是賽珍珠得了獎,而他沒有所說的氣話吧),甚至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裡也認為賽珍珠是一位幾乎只以中國為題材進行創作的作家。

當然,我們不可否定的是諾貝爾文學獎在選擇獲獎者時會被政治因素所幹擾,同時瑞典文學院相比於文學素養更加關注一個作者是否有一顆偉大而崇高的“心”,也就是作家的作品是否觸及了讀者的“靈魂”,是否對社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以及是否對人類的進步擁有著促進作用等等。

然而這些評價標準在文學界是不成立的,文學界更關注作者是否將一個故事講清楚,其次是用了什麼方式將故事講清楚,再其次才是深刻意義的層面,也許這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常常被詬病的原因,但是話又說回來,一般情況下,瑞典文學院還是在文學素養相差不懸殊的情況下選擇更加理想化的作家的,因此在文學素養上來講,不會有很“渣”的作家獲獎,另外走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世界,往往會被他們偉大的靈魂震懾到!

其實就文學界對賽珍珠的不看好還有一個問題,便是更多的批判是來自於美國和中國的。

其次一位來自美國地說著中國話的為中國正言的女作家成為世界性文學獎項的獲獎者,這對於美國文學界來說無異於一種侮辱。

那為什麼中國文學界也並不看好賽珍珠呢?

首先,無論賽珍珠對中國如何熱愛,她的民族根基和血液裡流淌的觀念都是無法更改的。

像魯迅先生所認為的,她依然還是從美國人的視角去看待和描寫中國。

不可否認的是,她描寫的中國更加客觀,但是每一個民族都有一個民族原有的發展軌跡和歷史沉澱,不是中國人自己看不清自己的人民和社會,而是處於對應的社會環境只能這樣。

她是一個美國人,她可以讓中國人看清自己和社會的本質後,不需要負任何責任地回到她自己的祖國,而真真正正的革命者還得是我們這些實實在在、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我們有偉大的文學家、軍事家和革命家,難道他們都是傻子麼?

難道他們看不清楚什麼是好麼?

不,他們什麼都知道,但是他們更心疼我們中國人,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去改變中國、發展中國,但是他們希望將我們可愛的人民保護起來,就像一個家庭的父母一樣,他們願意抗下所有的重擔,只為了讓孩子無憂無慮的成長!

但是賽珍珠不僅僅要告訴中國人“你們很痛苦,需要變革”,他還告訴全世界“中國人很痛苦,他們需要變革”,這當然會遭到中國那些用畢生心血去維護和捍衛中國民族性命和榮譽的偉大文學家和革命家們,就像胡適、茅盾等文學家所認為的“賽珍珠把握不了中國農村的經濟結構,也揭示不了中國農民悲慘命運的根本原因,她會讓外國讀者更加誤會中國”。

其次,賽珍珠在中國已經處於落後捱打,被列強侵略瓜分的現實條件下,依然宣揚中國傳統文化,而她並不能清楚的分清哪些中國文化是偉大的,哪些就是封建,她有的只是站在美國人角度看到的不合理以及對此產生的疑惑。

在中國先進的文學家和革命家努力改變中國人傳統封建思想的大環境下,她的出現使中國知識分子們的救國救民道路走得越發艱難!

再次,賽珍珠寫作的目的是真實的再現中國當時的客觀現實,如實的向西方展示中國,所以對於中國內部的矛盾呢,她並不理睬,因為這不是她一個美國人需要考慮的事情!

這就像一個孩子在家被父母批評了,孩子的鄰居為了同情這個孩子,把這個孩子被批評的事情告訴整個社區,讓整個社區都同情這個孩子,但是呢,這個孩子回家之後還是會被批評一樣。

而且很多中國本土的作家對中國命運的剖析是更加深刻的,而且在文學性上並不亞於賽珍珠,而她作為一個美國人用英語寫中國題材的作品可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中國人用漢語寫中國題材的作品都要等到21世紀!

《大地三部曲》包括《大地》、《兒子們》和《分家》三個部分,分別描寫了王龍、王龍的兒子們和王龍的孫子這三代的興衰變遷和社會角色的變換,其中《大地》最為細膩和精彩。

《大地》講述了貧農王龍從城裡的黃家大院領回來的一個女傭阿蘭做妻子,阿蘭沉默寡言但是吃苦耐勞,甚至在剛剛生完孩子後依然爬起來和丈夫一起頂著烈日在田裡勞作。

婚後幾年收成比較好,王龍家逐漸富裕起來,也有了更多的土地和幾個孩子,日子越過越紅火。

可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就遇上連年乾旱,在饑荒的迫使下,王龍一家背井離鄉去南方謀生。

起初王龍做人力車伕,但是當時做人力車伕很容易被強徵入伍,因此王龍總是夜裡出來拉車,另一邊妻兒們則沿街乞討。

有一天,王龍附近的一家富戶遭遇了搶劫,王龍和阿蘭在不知具體來龍去脈的情況下被捲入那所宅子,並撈到了一大筆財物。

在得到這筆意外之財之後,王龍又拾起一直放不下的田地夢想,帶著一家老小回到了舊時的家鄉。

回到家鄉後,他們買下了很多土地,還買下了黃家大院,並且他們依然辛勤地在田地裡幹活,逐漸變得富裕起來,並把大兒子送去讀書,把二兒子送去穀物市場當學徒。

在富裕的生活狀況下,王龍開始極度嫌棄外貌並不出色的阿蘭,並娶了妓女荷花做二老婆。

王龍為了討荷花歡心,開始注意口腔衛生、講究穿衣打扮,將辮子剪掉並且開始塗髮蠟。

在無憂無慮的生活中逐漸被腐蝕,他開始貪戀養尊處優的狀態,將土地的管理權交給兩個兒子。

但是他一直勸誡兒子們,土地是他們的根基,是最寶貴的財富,無論如何也不可以賣地。

賽珍珠在《大地》中通過白描的手法將王龍一家的日常生活展現在讀者眼前,她善於利用女性獨有的細膩和柔軟將生活的凌亂和瑣碎有序而清晰的表達出來,對於王龍這樣的傳統農民來說土地就是生命,他的一生就是這些零碎的小事拼湊而成的。

賽珍珠通過對王龍一家日常生活的生動描寫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辛勤樸實的中國農民形象,打破了東西方文化間的理解壁壘。

而賽珍珠之所以如此成功,主要因為她抓住了無論什麼種族的人類都會有的土地情節,這讓我想起了19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克努特·漢姆生的《大地的成長》,可見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將土地視為人類發展的根基。

儘管西方文化作為強勢文化無法接納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但是找到這兩種文化之間的共性就很容易跨越交流的鴻溝,而土地就是這一共性。

賽珍珠聰明地抓住王龍對土地深沉的熱愛,架起東西方文化產生共鳴的橋樑,讓西方讀者更願意去了解中國。

對土地的熱愛不僅僅跨越了種族的界限,還跨越著時代的長河。

舊時代的中國農民一生守護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心情隨著收成和天氣的好壞而變化;

如今呢,就算看看在城市奮鬥的人們,依然一輩子都在為了自己的一個穩定的窩努力著,更甚者,很多女孩子的父母會在女兒談婚論嫁的時候要求男方提供一套房子,雖然這種思想比較落後,但是在父母的觀念裡,那個房子就是這對新人今後一生的根基和港灣。

通過《大地三部曲》,我們作為中國讀者也可以更加客觀地看到其他國家的人是如何看待當時的中國,他們的眼裡中國充滿著黑暗!

儘管賽珍珠在作品中表達出她對中國農民的同情之情,但是整部作品中她賦予同情和理解最多的卻是第三部《分家》裡王龍的孫子王源留洋時遇到的西方女孩梅琳,而其他的女性角色都有著“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影子,而只有梅琳是一個勇敢而無辜、一直追求自由的真正值得同情的女孩。

而梅琳則是賽珍珠在作品中對自己的映射,梅琳的父親是傳教士,梅琳也很認同她的東方身份等等。

我們作為中國讀者,通過這部作品應該看到更多外界對我們的誤解和嘲諷,不僅僅男兒當自強,所有中國人就應該有我們龍的傳人的樣子,不卑不亢,為我們自己的祖國掙得全世界的一席之地!

#小說#

2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這7個職場機密,沒有哪個老闆會告訴你的:所以認真對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