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家長感慨:“我的孩子太能磨蹭了,我整天跟在他身後不停地催促提醒,可是仍然無法讓孩子加快速度。就拿寫作業來說吧,明明半小時就可以搞定,可他卻兩個小時都寫不完,有時把我氣得忍不住就動了手,可是有什麼用呢?唉!”
這位家長的牢騷話非常有代表性,從這番話中可以看出,家長不懂家庭教育,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獨立做事、專注做事、完整做事的好習慣,反而用錯誤的做法給孩子養成了壞毛病。真是應了那句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是什麼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
一是成長環境中,日常活動頻繁受到人為干擾。
成人的作息規律與孩子的完全不同,生活在以成人為主導的環境中,孩子的活動不可避免地時常遭遇到干擾、打斷和破壞。
比如當孩子正在專注觀察某事物或正在專心做某種活動時,大人認為該出門了、該回家了、該吃飯了或該睡覺了等時候,就會打斷他們。這些還屬於正常範圍內的節奏。
如果孩子在其他時候也經常被頻繁地人為打擾,打斷或催促,當孩子的自我教育空間一再被擠壓,內心秩序遭到破壞,導致他們內心就出現紊亂。他們不僅無法專注,而且還會表現出煩悶焦躁。
尤其是敏感期裡受到干擾時,當孩子生機勃勃的活動,受到外界的干擾和阻礙時,會表現出難過或憤怒等激烈反應。
第一招;平時多鼓勵,不干擾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當孩子專注於做他的小手工製作或觀察小動物而忘記了吃飯時,父母切記不要干擾孩子,而是耐心地等他把工作完成。要知道,孩子沉浸於他的興趣同時,就是在無意中培養自己的注意力呢。
第二招:要儘量減少對孩子嘮叨和訓斥的次數,讓孩子感覺到他是時間的主人。
教孩子學會分配時間,當他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集中精力做好功課,便有更多的時間做其他事情。孩子學會自己掌控時間,有成功的感覺,做事會更加自信。
第三招:大聲讀書有利於訓練注意力。
每天安排一個時間(10-20分鐘)讓孩子選擇他們喜歡的小文章大聲為父母朗讀,這是一個使孩子口、眼、腦相互協調的過程。孩子在讀書的過程中,儘量不讀錯、不讀丟、不讀斷。他的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把這種訓練一直堅持下去。
提高專注力是一個比較普通但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一個人如果可以聚精會神的坐在位置上看2個小時的書,心無旁騖,那麼這樣的效果會比漫不經心學習一個早上都高。這是因為專注力的傾注給了孩子更好的記憶環境。
寫作業的時候不要打斷孩子,背書的時候儘量一次性解決,不要拖拖拉拉,類似的做法生活中很常見,只是容易被我們忽略。
現在很多家長都在注重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記憶力等,因為記憶力、專注力和觀察力是孩子未來學習和提高智力的重要能力。對孩子的將來是很有幫助的。
2-8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這時,提高孩子的記憶力、專注力或邏輯思維能力就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