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白巖鬆老師的一個視訊,他用耿直和真性情說道:“打死我也不讓孩子住在學校,即使我和妻子會萬分辛苦!”
深以為然。我家就有一個寄宿的孩子,是愛人表哥的兒子。
每隔兩三週,老公都會幫表哥送侄子回學校。偶爾孩子生病或者有什麼臨時情況,也是愛人幫忙去接送。
而在侄子身邊,我們看到了寄宿制對一個孩子深切的影響。
侄子剛滿13週歲,初中二年級。記得是小學六年級時,被父母轉到了國際學校,開始了寄宿制的生活。
國際化的建築設施、一流的教學設施、唯美優雅的校園、多元化的課程設定、海外遊學、豐富的社團互動以及全新的學習模式,每一樣對於孩子來說,既新鮮又有趣。
唯一就是不能每天與父母在一起。可是在父母看來,為孩子提供一個更優越的學習生活環境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可以克服。
但他們忽略的一點,親情、陪伴是無可替代的,不出所料。原本以為在輕鬆的環境中學習的孩子,會越來越開朗,但老公卻發現每次兩個小時的路程途中,跟侄子溝通並不順暢。
大多情況都是長輩問一句孩子答一句,相比我家的愛說愛笑的弟弟,侄子幾乎沒有主動和家人親戚互動過。
要麼沉默不語,要麼戴著耳機聽音樂,要麼就是自顧自玩著手機或iPad遊戲。彷彿周圍的人和事都與他沒有關係。
老公留意到,交流時,侄子也不大喜歡抬頭,更很少與對方對視或者眼神交流,言語少的根本不像這個年紀的孩子。
侄子的父親,也就是老公的表哥,除了和老公聊聊天,也就是問問孩子東西有沒有帶齊、作業是否做完,跟室友同學搞好關係,多鍛鍊,多看書之類的話。
每次都差不都,估計孩子的耳朵也聽的起了老繭,那種父子情深或幽默或默契感覺完全看不到。
每次接送任務完成,老公都會感慨,孩子真的不能過早的去學校寄宿。
1.關乎成長的事,要的是父母陪伴在側,而不是靠學校的制度和老師盡責。
侄子現在和同齡的孩子,各方面都稍有不同,我稱之為“心流停滯”。
本就內向,加上生活起居大多在學校,跟家人溝通減少,感覺孩子與人溝通的願望很低,即使是最親近的父母。
其實,侄子的性格養成,早在嬰幼兒期就有了端倪。那時父母上班,孩子是外婆帶著的。
每週才能見到爸媽一次,孩子非常期待。但每週僅一次的見面也被打了折扣。
父母只是週末去外婆家,陪孩子半天或者住一夜。孩子根本沒有機會體驗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嬉笑打鬧,溫馨散步,親子閱讀的快樂。
一年中能回到爸媽家的次數,十個指頭都能數的過來。
2.孩子童年的美好畫卷,是一幅幅溫情的拼接動圖。
我們與孩子每一次共同的經歷、每一句用心的交流、每一個小小的分別,才積澱了“愛的心流”。
聽嫂子,也就是孩子母親親口說過:“我們家**,3歲長到36斤時,我就幾乎很少再抱著他了。過馬路都是領著走的。”
聽到這話時,真是有點哭笑不得,也有點感傷。3歲多的孩子,正是超級可愛,非常喜歡粘著爸媽的時候,自己是絕對放不下孩子嬰幼兒期,那種珍貴的母子親密關係的。
自己兒子6歲過馬路時,我或老公還得抱著,每晚睡覺還要摟摟親親,是不是太過了些。可這不就是父母與孩子最可貴的“親密”嘛。
到現在孩子11歲,我們母子或他們父子間仍然還會時不時的給對方大大的擁抱,驚喜的小kiss,可愛的小卡片,溫馨的畫兒,有趣的微信互動,當然也會有一起游泳、一起打球、一起坐過山車的硬核互動。
我們用親子之間最簡單的情感聯結方式,主動去分享、去帶動、去影響對方,將幸福感傳遞給孩子。
即使是不開心,沮喪,我們也會第一時間用家人的方式給對方最好的安慰和鼓勵。
哪怕孩子不高興發脾氣,也會有我和愛人用恰當的方式,迴應他的小脾氣。
但每每想到侄子少年時代如此的生活方式,真覺得壓抑、難受。
3.孩子的情緒狀態、情商發展都是有跡可循的,不要錯過任何一個與孩子“並肩前行”的機會。
記得兩年前,侄子11歲,全家聚會,孩子們熱鬧的笑成一片,大到十四五歲,小到不滿週歲,都會聚在一起,做遊戲,打打鬧鬧,開心的不得了。
而席間,只有這個剛剛去了國際學校的侄子找不到人影。
大堂,衛生間,飯店外,全部都沒有找到,最後在樓梯間的休息座椅看到了他,孩子一個人自顧自地玩著手機遊戲。
他並沒有和任何人發生衝突,也沒有和父母發生矛盾,該吃飯吃飯,該喝水喝水。只是好像眼前的一切人和事,都彷彿與他無關。
你很想拉著他去和孩子們一起跑跑鬧鬧,或者聊聊漫威,聊聊王者榮耀,聊聊學校的趣事。但那一刻,我竟不知該如何叫他回餐廳。
後來的日子,便是日復一日的,三餐,上學,放學,午休,運動,晨讀,夜讀……
只有每晚8:30-9:00的半個小時,是孩子跟父母電話溝通的時間。
我在心裡默默問自己,半個小時孩子能把開心或不開心的事,對父母講完嗎?半個小時,孩子心裡的小祕密能對父母說出口嗎?半個小時,孩子能傾吐出對父母的全部思念嗎?半個小時,能幫助孩子釋懷那些委屈和恐懼嗎?半個小時,……
不可否認,很多貧困地區的孩子,因為實際情況只能選擇寄宿學校;某些地區的高中生為了拼個好大學,也不得不選擇寄宿制的好學校,去博個好前程。
但在家庭、父母有能力有條件的基礎上,高中年齡段以下的孩子,能夠生活在父母身邊才是最幸福、對成長最有力的生活方式。
幼兒園及中小學階段的孩子,身心發育尚不成熟,他們最渴望也最需要父母的陪伴、關愛和引導。
一個溫馨幸福的家,是孩子一生的美好回憶。而童年家庭生活的缺失是一生都無法釋懷和彌補的痛。
寫在最後:
孩子就像一粒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生命過程,父母流淌的愛的滋養是最好的養料。
孩子的成長、發育、成熟,不能全盤寄託於學校和老師,而是需要父母在一線,傾心陪伴,用心培育。
相信每一個孩子,都希望有父母陪伴的成長時光,陪他們閱讀時,帶他們溜滑板時,和他們散步打球,聽他們講小夥伴的囧事。
尹建莉老師說,孩子首先要獲得溫飽、安全感、愛和親情等自然需求,然後才能發展出更高一級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識和能力。
真心希望天下的父母,都可以在能力允許的範圍內,竭盡全力把孩子留在身邊,不再錯過他們的成長、他們的喜悅、他們的悲傷和他們的期盼。
-
1 #
-
2 #
孩子明年高中,15歲半,應該可以住校了吧?學校條件非常不錯,公立,高大上。孩子走讀戒不了手機和平板。
-
3 #
孩子在家玩手機的時候你就哭了
-
4 #
我兒子根本就不屑要你陪,在學校過集體生活好多了
-
5 #
想多了,到了初中階段,不住宿的也是帶著耳機不和你交流的了,這真不關乎住不住校,
-
6 #
慶幸自己一直陪伴孩子成長,不管多忙我都會盡力為他做好每一餐,感受他成長的快樂,在他遇到困難挫折時有父母陪伴,讓他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濃濃愛意,這樣被愛滋養長大的孩子才會愛父母愛家人愛朋友,父母應該付的責任不要錯付給別人!
-
7 #
寶貝明年上高中,我現在也在糾結要不要住校。寶貝分析住校好處是周圍學習氛圍濃郁,能很好的促進自己努力學習,我現在是持反對態度。因為我認為家人的陪伴很重要,尤其是在長大的過程裡,親情的溫暖和關懷可以融化所有挫折。
-
8 #
我兒子四年級學校就要求住宿了
-
9 #
陪伴真的很重要,不是一般的重要!
-
10 #
因人而異吧!有的孩子非常適應環境,不能太絕對了
-
11 #
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
12 #
孩子的成長父母一定要全程參予
-
13 #
適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因人而異
-
14 #
我女兒一直是我帶的,幼兒園三年,她上了三年學,我在幼兒園上了三年班,從幼兒園大班開始我就讓她自己洗澡,每天早上我們都是一起起床,然後各自刷牙洗臉,我就給她扎個頭發然後我們就一起出門。現在她小學二年級了,是寄宿的第二年,成績算不上拔尖的,但她自理能力還行,性格開朗Sunny,學校裡的各種活動都積極參加,節目表演呀、運動會啊,她都喜歡。寄宿也好、走讀也罷,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
15 #
孩子今年高一,我已辭工在家好好陪陪孩子度過高中三年生活,再不陪他真的沒時間了,上了大學越走越遠,機會幾乎為零
-
16 #
網癮少年合適寄宿學校。
跟孩子的性格有關,性格開朗的孩子住校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