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查爾斯·狄更斯
(全文總計4086字,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雙城記》裡的這句經典名言,放在現在的孩子教育上,簡直再恰當不過了。
現在,全球的教育資源、流行趨勢,都是一手掌握。
油管、Pinterest、twinkl、education、Teachers Pay Teachers、totschooling……
海量的早教資源網站,總有一款是你的菜。
坐在自家的小椅子上,名師就能給你上課。
藤校、北大、清華、中科院背景的博士、專家、名師……百家爭鳴。
如此簡單、便捷、低成本,就可以獲取到這麼多豐富、優質的教育資源,簡直不要太開心。
對早期教育來說,這真是一個bulingbuling~閃閃發光的時代。
而家長們呢,則陷入了空前的焦慮中。
教育資源多到挑花眼,到底孩子應該學什麼啊?選哪個品牌啊?
某某思維、某某英語、某某大語文、某某識字、某某科學、某某藝術……
這麼多課程,內容都很優質、很科學嗎?至少從我自己研究過的課程來看,答案並沒那麼樂觀。
網際網路思維下催生的“快餐”課程,比比皆是。為焦慮家長專門設計的“短效”課程,比比皆是。
對很多家庭和孩子來說,這也是一個最糟糕的時代。
家長錯誤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付出的代價很可能是孩子對學習興趣的喪失,是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喪失,這是無法預估後果的殺傷性武器。而且很多影響是不可逆的。
也許你已經聽過這種說法,未來15年,預計有50%的工作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任何預測都不一定100%應驗,但是,未來的職業環境,會變化的更多、更快、更加不可預測,那是非常肯定的。
你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孩子現在辛苦學習的東西,將來可能毫無用處。
學習最重要的,不是學習知識 !人工智慧之父馬文就認為:人工智慧時代,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機,實現自我目標,才是教育的核心。自主探索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才是學習的關鍵。
有點兒不好理解?舉個小例子。
前一陣跟嘟嘟玩過一個小遊戲。先讓嘟嘟嘗試把雞蛋立起來,反覆嘗試沒有成功,然後丟擲一個問題,“你如何讓雞蛋站起來?”
然後,學習者·嘟,就開啟了主動執行模式。他先是翻箱倒櫃,從家裡的各個角落,找出他覺得對這件事有幫助的工具。
第一次,是找來了一根帶磁石的釣魚竿、一塊磁石、讓助手老母親幫他拿了一卷膠條。
把雞蛋用膠條裹得跟木乃伊似的,才把磁石固定在了雞蛋上,然後用釣魚竿把雞蛋吊起來,又不離開地面。
第二次,他找來幾張紙,讓助手老母親提供了一卷雙面膠。把紙捲成紙筒,粘起來。再把雞蛋放在紙筒中心。
第三次,找來了一個帶子母粘扣的玩具,和一些子母扣。把雞蛋粘在子母扣上,再把子母扣連線上。
第四次,找來了一塊橡皮泥,把雞蛋直接按在橡皮泥上。
整個活動完全是開放式的,沒有任何標準答案,100個孩子,可能會有100種方法。結果並不重要,重要是孩子自主探索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
用一個問題,激發孩子的興趣,他開始自動運用他已有的經驗,來嘗試解決這個新的問題。
整個過程,你彷彿可以看到,孩子快速運轉的小腦子裡,發出了各種閃瞎眼的火花。
家長面臨的最大挑戰如何能讓孩子不輸在眼前的起跑線上(好幼兒園、好小學……),也能在未來10幾年、20年後,成為職場上有競爭力的人,是現在的家長們,面臨的最大挑戰。老喻在他的《給孩子的人生演算法課》裡就提到:想要兩者兼顧,需要:一、家長有長遠的眼光、有明確的教育規劃;二、孩子愛學習、會學習。
眼前的上學壓力和孩子的長遠發展,並不是完全站在對立面的。
什麼才是可以應對現實的教育壓力,又能讓孩子在未來10幾年保持競爭優勢的教育之路呢?
老喻認為,家長應該重點關注教育的底層邏輯,那些未來20年、30年不會變的東西,比如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情緒管理的能力、閱讀能力、批判性思維、忍耐力、自制力、抗壓能力、健康的身體。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資深教授,戴維·柏金斯,在他的《為未知而教 為未來而學》一書中,也探討了,什麼才是有價值的學習,未來在等待什麼樣的人才的話題。
書中的核心觀點是:有生活價值的學習,才是有價值的學習。
作者引入了ROI(投入產出比)來進行論證,讓人們重點關注,學習“投資”是否產生了“回報”。
長期不用的知識,會漸漸被大腦遺忘,只要被遺忘,就不可能再具有生活價值。那些能夠在某些場合實際運用的知識,才是值得學習的知識。
這裡面,我認為可以有雙重的理解:
第一重,應該把更多的精力和重心放在,對未來生活更具影響力的知識和技能上。
比如:數學中的統計與概率,就會對我們日後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個人的投資理財、工作中的商業分析中,它無處不在。
比如:那些人工智慧無法代替的能力:社交能力、溝通能力、創造力。
第二重,在學習基礎知識的時候,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內容,而要“會學習”。
能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去探究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絡性,尋找表面知識背後的底層邏輯。
未來人才必備的綜合能力清單我們先來看看美國提出的,未來人才必備的綜合能力框架。1、核心學科與21世紀相關主題。
比如,全球化意識、金融/經濟/貿易/企業素養、公民意識、健康素養、環境素養等。
2、學習與創新的技能。
即4Cs技能,包括: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與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Creativity)與革新能力。
3、資訊、媒體和技術能力。
包括資訊素養、媒體素養、資訊溝通與交流素養。
4、生活與職業技能。
包括主動性與自我引導能力(學會管理自己的目標和時間、學會獨立完成任務、自我監控、鑑別和篩選)、社會性與跨文化技能、領導力和責任感等。
我們再來看看歐洲提出的,未來人才必備的關鍵能力框架。
1、母語交流能力。
2、外語交流能力。
3、數學能力與基本的科學技術能力。
4、數字技術應用能力。
5、學會學習。
6、社會性與社交能力。
7、主動性與創業精神。
8、文化意識與文化表達。
歐洲的這個框架與美國的能力框架,有一些明顯的重合,比如:同樣關注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學會學習、主動性與創業精神。
當然,二者也存在差異。歐洲尤其關注在多元文化和歷史的共同作用下,各國面對的社會和政治挑戰。
歐洲的能力框架把“外語交流能力”放到了十分靠前的位置,並且囊括了“文化意識與文化表達”。
下面我們看看,傳統學校無力教授的7個生存能力(只能靠家長系列)
即便是那些最優秀的傳統學校,也無力教授或測驗7個生存能力,包括:
1、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跨網絡合作的能力以及通過感召力來領導的能力。
3、靈活性與適應性。
4、主動性與企業家精神(具有企業家的風格)。
5、高效的口語和書面溝通能力。
6、獲取資訊和分析資訊的能力。
7、好奇心與想象力。
最後,說一個所有家長都應該有的基本認知,介紹一個很多有大智慧的人都在使用的思維方法,還有一張能力地圖。
一個基本認知是:“從學校畢業以後,就不用再煩心學習事兒”的日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現在以及未來的社會,就是需要終身學習的社會。通過持續不斷的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不要說這個我不會,那個我不懂,有幾個家長是早教領域的專家呢。就算是其中某一領域的專家,那其他領域呢?
那些頂尖的學霸,他們真正的武器,並不是具有碾壓優勢的智商,而是他們都擁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和高效的學習方法。
我們應該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去學習和挑戰,任何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我們自己都不能成為會自主學習的人,又怎麼去培養孩子成為這樣的人呢?
查理.芒格就曾說過:“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是每天讀書的,沒有,一個都沒有。沃倫·巴菲特就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一個思維方法,是查理.芒格,還有很多有大智慧的人,都在用的方式——逆向思維。
什麼是逆向思維?就是把事情反過來想。
如果你還無法想象,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那就思考一下,你不希望孩子將來,變成什麼樣的人。然後,讓自己避免去走這條路。
比如,如果我不希望孩子未來是個只會死讀書,缺乏思考能力的人。那我現在的關注點,就不應該放在,孩子會背多少首古詩、認了多少漢字、刷了幾套分級、會做多少加減法上。而應該放在,孩子是否會學習,是否擅長獨立思考上。
如果,我不希望孩子未來是不會主動學習的人,那現在就不要像個木匠一樣,事事都親力親為,什麼都替孩子說了,替孩子想了,替孩子做了。而要學做一個園丁,去精心培育、去耐心引導,去協助孩子自己來完成。
最後,是戴維·柏金斯教授構建的,一張個人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地圖。
他認為,把握個人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全貌還是挺有價值的。雖然,這張表格,他不認為是絕對完善的。但是,可以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路。
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已經有這麼多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一直在為此,做著持續的研究,併為我們指明了一些明確的方向。
我們需要做的:
第一步:從文中提到的這些方向,進行篩選,列個自己的清單。
第二步:逐個去研究和學習這些方向。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什麼是創造力,怎麼讓孩子學會學習、怎麼培養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社交能力、溝通能力……
每一個領域都有專業的書籍和相應的研究成果,供我們學習。
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把學到的東西,付諸實踐。
把知識應用到日常的早教中,否則以上的任何學習都是無效的。
第四步:多使用逆向思維、學會多元思維模式。
如果讓孩子成為不會進行批判性思維的人,我應該怎麼做。然後,把這些坑記下來,一一躲開。把學到的跨領域知識,融匯貫通起來,綜合應用到日常的早教中,而不是每一項孤立的去使用。
如果你堅持看到了這裡,說明你已經比其他很多人,更有遠見、更有學習能力了。
只要大方向沒有問題,剩下的就是堅持和努力了。如果一開始的方向就錯了,你越努力,就離目標越遠。
我是嘟嘟媽媽(dudumama03)如果你對這個方向的話題很感興趣,歡迎把推文分享到朋友圈,點個“在看”。
我會在後面的推文中,跟大家分專案探討,能力清單中的這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