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這種生活方式,真的不適合孩子!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自己“宅”在家,一個人想做什麼都可以,雖然會有些孤獨,但是他們會非常享受這種孤單感。
或許是因為他們疲於社交,或許他們就是恐懼社交。就算是成為了社會常態,成為當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但對於未成熟的孩子來說,真的不應該這麼生活。
想要“養廢”一個孩子,就讓他待在家裡,一天到晚待在家裡
待在家裡,無法刺激社交能力的發展
到了1歲半之後,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就會開始發展,家長會明顯感覺到,孩子想要和其他人產生互動,其中包括肢體互動、語言互動,甚至是微表情的互動。
並且,等到孩子已經能夠掌握家裡人的行為想法之後,就會想要到更開闊的地方進行交往。其中同伴之間,同齡人之間的交往對他們的幫助最大。因為他們的思想總是能夠保持同頻。
但如果孩子總是呆在家裡的話,這種成長需要的社會交往如何進行?單純地依靠父母和他們產生交往,是遠遠不夠的。少了這種社交的刺激,他們也會緊閉心門的。
待在家裡,不利於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發展
當孩子待在家裡的時候,會做什麼呢?大部分都會選擇看電視,或是自己安安靜靜地玩玩具,全程不會說一句話。除非玩到開心的時候,會稍微笑一笑,僅此而已。
畢竟,當一個獨處的時候,是不會選擇自言自語的。起碼要有兩個人才能勾起我們說話的慾望,不然我們都是懶得開口的。同樣,小孩子也是如此,越孤獨越不想說話,越不想說話就會越孤獨。如此循環往復,惡性循環。
面對孩子的安靜,很多家長會覺得沒什麼問題,畢竟孩子一直都呆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不會闖禍也不會哭鬧,多省心呀!家長真是恨不得孩子永遠都保持這麼安靜!
但實際上,這樣的生活方式是非常不利於孩子成長的,一方面是他們正是發展語言表達能力的時候,怎麼能夠脫離外界的良性干擾呢?另一方面是一旦錯過了最佳的發展時間,以後終歸是要事倍功半的。
待在家裡,他們會變得目中無人
有多少父母在孩子眼中就是小保姆的化身,自己向他們提出需求,他們根據自己的要求滿足自己。很多父母過於溺愛孩子,就會讓他們產生一種自己可以為所欲為的錯覺。
在家裡,的確他們就是老大,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犯錯誤也不會有人追究。但是在外面還能這樣嗎?又有誰會像自己的父母那樣無限容忍自己呢?別人又憑什麼容忍自己呢?
這個道理對於沒有親身經歷過的孩子是很難理解的,只有真正碰過幾回壁之後,才能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我應該這麼做,這麼說話,才能減少矛盾的出現,才能讓別人更加喜歡自己。
但如果孩子整日待在家裡,沒有這樣的機會總結經驗,那他們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呢?光靠父母的引導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孩子都想要自己試錯,這樣才會記憶深刻。
羊駝媽有話說:
雖然不同的孩子適合的成長環境不同,沒有必要做出完全相同的規定。但是按照大部分孩子的成長規律和需求進行引導的話,總歸是沒有錯的。
具體的細節還是需要家長根據自己家的孩子進行裁定,如果真的不適合孩子發展的話,就沒有必要一意孤行了。
今日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