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書畫中十分重視留白藝術。留白就是在筆墨色彩未到之處,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空白。“留白”在歷代中國畫家的作品中隨處可見,它是畫家用筆用墨的同時,精心安排留下各式各樣的空白來,這些空白,有的表示天,有的表示水,有的表示雲,有的表示霧,有的可能是整個背景,使人物、花鳥或其他所描繪的主體更加突出;有的可能則什麼也不表示,是一種感覺,一種印象,或是一種精神。是構成中國畫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同樣讀書也需 “留白”。
讀書必有選擇。書非開卷必有益,必須要的所選擇。正如周國平在《論讀書:怎麼讀》中所言:開卷有益,但也可能無益,甚至有害,就看它是激發還是壓抑了自己的創造力。衡量一本書是否有益標準在於:讀了它之後,自己是否也遏制不住想寫點什麼,哪怕我想寫的東西表面上與它似乎全然無關。現代社會紛繁複雜,各種各樣的信息,各種各樣的思想充斥在本本書中,好象誰都把通過書把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精神擠進大眾的頭腦。因此我們一定要選適合自己的書,別讓別人的思想佔據了自己頭腦,給自己留一點空白去思考。別人的思想、書上的觀點就象是各種各樣的食物,有的大補,有的有害,有的無害卻也沒有什麼營養。我只選擇自己喜歡的去吃、去消化,大可不必一古腦全吞進肚子裡,漲得結結實實。讀大眾的書,走自己的路。
讀書必有思考。我讀書可以很快,也可以很慢。快的時候一上午可以讀幾本,一目十行。慢的時候一本書可以讀幾個月,慢慢咀嚼。只要不是借別人的書,我總喜歡一邊讀一邊圈點勾畫,或是自己喜歡的詞句,或是自己認為很精闢的觀點,也或是自己認為值得商榷的地點,林林總總反正是自己“有話想說”。《黨員文摘》上有一篇文章《圖書館裡一本遲還的書》講一位叫莎拉的女士1978年3月在阿靈頓圖書館裡借了一本書,因種種原因忘記了歸還,31年後她把那本已發黃的書、一封道歉信和23美元的支票寄回圖書館的事。我忍不住寫道:誠信比金子還寶貴,但更寶貴的是知錯能改,“讀書人竊書不算偷”這句話值得商榷,愛書、好書誠然好,竊書萬不可,否則會丟掉靈魂!
特別喜歡的書不可竊,可以抄嘛!寫讀書筆記是個好辦法,可以把書讀薄,讀精。我寫讀書筆記一般不會太滿,太密,甚至寫一行空一行,或乾脆留下一半邊空白。這不是浪費,這是“留白”。報刊雜誌保存沒多少意義,但許多文章卻很經典,最好的辦法就是剪貼,可以去粗存精。我的剪貼薄也是不會貼滿的,總會留些空白的“窗口”。就是這些留白和“窗口”成了我自己思考、表達的空間。摘抄和剪貼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留著空來重溫。重溫總會有所思有所想,好吧,這些“留白”就派上了的用場。可以是點評、可以是引申、也可以是批判,甚至不同的時間會有不同的思考,均可以寫上去、畫上去。在我的剪貼本里有一篇短文《“忙”不是擋箭牌》,昨天翻來重讀,聯想到自己近況,頗有感觸不吐不快:其實,這個話題不僅僅針對領導,對每個人都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朋友問:“最近畫畫沒?”不好意思:“沒有,忙呀!”朋友又問:“讀書否?”再不好意思:“忙喲!”……忙點好呀,可究竟忙什麼呢——無事忙!時間是可以擠擠的,不要讓“忙”成為藉口,忘了讀書、忘了學習、忘了回家看看父母……寫完之後,心裡好不暢快!《書法教育不應成為短板》一文論述了書法的文化功能分析了現今書法教育的缺失,提出了書法教育的建意。覺得很具時代緊迫性,這與我的工作有關,值得思考,便剪貼下來並寫道:不能讓“鼠標”代替“鋼筆”,現在的學生已不會“寫字”,這決不是危言聳聽,翻閱學生作業,他們的書寫憶讓人無法忍受,全面開設書法課已刻不容緩!有思考就寫,有話就說,哪怕只有一字半句,樂此不疲!思想的火花也就由此慢慢點亮。
讀書“留白”,其實是給自己思想留白,留選擇的餘地,留思考、表達的空間!(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