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前言

跨學科式的理論整合模型是心理學得以成熟與繁榮發展的內化機制,也是當代文化心理學的核心方法論工具。文化心理學研究必須以系統化的科學視角,對歷史累積下人類心理與行為的相關認識論進行整合。

只有以多層次多維度的綜合性視域為基點,才能在未來開展文化問題研究時突破傳統心理學的思維桎梏,擺脫簡單一元論和教條主義的片面理解,進而實現對研究範式和理解工具的有機轉化,推動文化研究在內容與方法層面形成穩定統一的有機整合體。

當今文化心理學研究所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將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進行整合的問題,即自然科學、人文科學與元理論如何對文化心理學的理論組織產生協同影響。文化心理學研究的一大難題便是給予文化以方法論和學科層面的限制。方法論限制指文化研究依然採取量化研究法,重視文化研究科學性的體現,過於關注提升文化心理學的科學地位而忽略其他。

學科的對象化限制即從日常生活心理文化、解釋性心理文化和規範性心理文化領域深化已有研究成果(霍湧泉,李林,2005)。文化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在長年發展中針對客觀性的量化標準已經取得了長足化進步,由美國學者斯塔茨所提岀的“整合的實證主義”亦為文化心理學帶來不少啟示。

誠然,文化心理學研究自然不能拘於自然科學的實證主義框架內,必須釆取實證主義與人文主義整合化策略進行研究。也就是說,文化心理學研究必須在以人文科學視角解釋文化問題的同時注重對科學精神的體現°自然科學方法在文化心理學研究中的推廣證明了文化心理學研究者在試圖增加其研究成果的實證性與可操作性的同時對各種研究方法的侷限性亦有深刻認識。

元理論化是將元理論與實體理論相融合的新研究趨勢。文化心理學的元理論是有關文化理論之理論,其本身並非屬於文化心理學的任何一支,而是文化心理學理論體系的基點,決定了文化心理學理論的整體建構方向。文化心理學的實體理論是探究人類文化心理及行為表徵模式和規律的理論,在方法論層面從屬於高級的整合性學術理論途徑。

文化心理學的元理論整合就是置文化研究的認識、事實、思考等等於同一模式所進行的整合化分析理論模型,以此建構有關文化心理學研究一般化的概念與原理。文化心理學研究的“元理論化”需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量化的元分析,在此基礎上實現文化心理學思想的自我重組並形成全新理論。這就要求文化心理學研究者重視日常生活層面、闡釋性文化層面及規範性文化層面的學術整合,以期在進行文化研究時充分發揮元理論特有的理論組織功能。

跨文化心理學研究與文化心理學淵源頗深,甚至可以說,跨文化心理學在某一階段(20世紀70年代之前)幾乎成為了文化心理學的代名詞。與文化心理學相同的是,跨文化心理學的興起同樣源於對文化因素的重視,是脫胎於心理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獨立學科。但跨文化心理學對於普世性質心理機制的執著最終導致其研究陷入了“文化剝離”與“文化主義”的兩難境遇。

本章選擇了自我認知研究、教養方式研究以及文化適應研究三種典型的跨文化實證研究進行論述。不僅是因為這三項研究都代表著某一階段跨文化研究中最新、最熱門的研究議題,還因為這三項研究都隨著時間的推移及文化心理學思想的入駐而在理論架構與實驗設計層面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舉例而言,早期的跨文化自我認知研究聚焦於中西文化成員自我認知在概念、內容等方面的差別。近年來的自我認知研究則開始關注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中自我概念不太典型的部分,如個人主義文化中自我依賴心態的發展,或者集體主義文化中獨立自我的提升。先進的科學技術也為自我認知的探索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手段(第三章會做出詳細描述)。教養方式研究也經歷了類似的變化,在關注異的同時也開始對各文化成員之間具有跨文化一致性的教養行為開展了相關分析與討論。

對於跨文化適應研究而言,文化心理學研究者在傳統的文化適應U型曲線之上加入了歸家之後的逆文化衝擊階段,將U型曲線完善為文化適應的W型曲線。並基於不同文化的同質性對該曲線的文化適用性做出探討。因此,選擇以上三種研究作為討論,對深受文化心理學思潮衝擊的跨文化研究而言是合適的。

自我(self)是心理學研究的核心概念。西方心理學家十分熱衷於對自我肯定、自我評價、自我實現等方面的探討,並試圖理解自我與其他心理特質之間的關係。中國文化對自我的認知往往與哲學的思辨過程相關(譬如對自我意識本質的探索),實證化的分析研究則較為匱乏。事實上,自我作為認識和理解個體心理活動的主體,是一個相當客觀的研究對象。自我是人類行為形成的邏輯基點,亦是個體與情境進行互動的媒介(Bechtoldt,Choi&Nijstad,2010,2012)。

從屬於同一文化的人之所以有差異化的表現,都源於自我的各異性。文化心理學研究者常將“自我”視作跨文化研究的錨點,以此探究受不同文化浸染的自我概念之差異(Anneetal.,2017),其中對中西方文化下自我概念的研究最為典型。

楊中芳提出,華人的自我概念與西方人表現出極大差異,具體體現為在寬度、深度與組織結構上的差異性(楊中芳,1991)O傳統心理學將人視為自主自持的獨立個體,這是完全西方式的個人主義自我價值取向。而從屬於集體主義文化的華人則很難表現出以“我”為中心的自我概念。以學齡前兒童的教育為例,美國家長強調對幾身的關注,欣賞自己表現出的特殊性;而中國家長則重視對他人的尊重與關心,以及群體依存的重要性。可以看出,美國的教養故事體現出強烈的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特質,在此文化中所形成的自我是獨立式自我(independentself),而中國的教養故事則表現為對利他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推崇,在此文化中形成的自我是依賴式自我(interdependentself)°

Vignoles等人(2016)通過跨文化的自我調查報告確定了獨立自我的七個主要正交維度,這可能是迄今為止針對自我概念最全面的跨文化調查研究,包含了囊括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等55個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群體。該研究表明,沒有一種文化在獨立自我的所有方面都是高水平的,這就給上述假設帶來了不確定性。但是針對獨立自我與依賴自我的研究其他依然發現了一些文化上的差異之處。

9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部分省為“專業學位開綠燈”,教師好日子來了,不要忽視區域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