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觀察前的準備
課堂觀察的教師應儘早拿到文本材料,大約花半個小時做準備,如1)細讀授課文本,理解寫作意圖、文化內涵、文本結構和語言特點。2)自己嘗試進行問題設計,按照文章主題大約設計6—8個主要問題,涵蓋讀前、讀中、讀後和寫作問題。3)爭取拿到授課教師提供的教案,瞭解主要步驟和問題設置,並推斷其設計理念。4)對比自己和授課教師問題設計的差異。
(2)觀察中的記錄
1)記錄授課教師的提問。將讀寫課堂互動分成讀前、讀中和讀後三個階段,記錄每個階段教師提出的問題,一般來說整堂課記6—8個主要問題即可。同時記錄學生的提問(如果有的話)。2)記錄師生互動,記錄大約四組師生問答,包括提問單個學生(IRF*);提問多個學生(IR1FR2F…);追問單個學生(IRIRIR…);追問多個學生(IR1R2R3…)。
1)教師提問的類型是否具有規律性?
2)教師提問中是否有較多高層次的問題,尤其是和推斷、分析、評價、創造類思維相關的問題?
3)教師提問類型和學生回答的複雜程度有什麼關係?
4)學生的回答中是否存在著代表高級認知活動的話語特徵,如是否有表達個人看法(如 I think, agree, disagree)、解釋原因(如because,so)、表達假設和猜測(如 if, maybe, could, possibly)的話語特徵(Soter et al, 2008)?5)所有的教師提問是否圍繞著文本的主題展開?是否圍繞一條前後一致的主線?6)如果要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改進,該如何改變提問方式?
(4)觀察後的反思
教師還可以基於以下問題進行自我反思:1)我自己的課堂提問是怎樣的?2)我是否提高了課堂提問意識?3)從調整教師提問的角度來看,如果要提高自己的讀寫課教學,我該如何改進?從教學過程看,以上操作流程涵蓋了文本解讀、教學設計、課堂互動的完整過程,從教師的職業發展來看,這包含了主動嘗試、理解他人、對話交流和反省自身的完整過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