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絲
欄目|高校
包括高校在內的中國公辦學校均屬於全額撥款高校,也就是說,這些學校,包括師生用度、辦公經費等所有費用均由國家掏錢。
所有的學校之中,高校的資金用度特別顯眼,數量也特別龐大,不同高校之間的差異也很大。
花錢最多的41所985、211高校,年預算資金,其實也就是年花費(預算花銷)高達50億元以上。
其中,超過200億元的有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別為317.28億元、228.16億元、221.34億元。
接近200億元的高校有中山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
超過100億元的高校,其數量就很多了,比如復旦大學、山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
另外,吉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南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的預算資金也都超過了80億元。
很多人有疑問,這麼多的錢從哪裡來?完全依靠國家撥款嗎?
除去大部分資金來源於國家撥款之外,還有這麼幾個重要來源:科研教學人員通過不同途徑申請到的科研經費,這筆費用是非常大的,某一個項目的總金額就有可能超過億元;高校與地方和不同單位談成的合作項目,資金數額也特別龐大;學生的學費和雜費,這一部分的資金其實數量並不龐大;社會各界捐款的金額,類似於“清北復交浙”這些高校,每年接受的捐款,其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
實際上,中國高校的收入和支出早就是“兩條線”,也就是說,學生繳納的學費並不直接進入學校賬戶,而是進入財政部門指定的監控賬戶,每年按照預算,財政部門將所有金額全部打入高校的賬戶。高校教職工的工資、公積金、購房補貼等,實際上屬於國家撥款,與學生的繳費沒有關係,而且,作為公辦高校,學費佔有所有預算資金的比例並不大,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那麼,高校的預算資金用到了哪些地方呢?
一所高校如同一個“大社會”,需要花錢的地方是相當多的,而且金額都特別大,主要有這些方面:師生用度——教職工工資獎金、住房補貼、公積金、學生人均使用經費;辦公經費;基礎設施建設經費;科研經費;人才引進經費,等等。
每一筆經費支出,少則好幾十萬,多則好幾個億。
不同高校之間的金額差異為何這麼大呢?
這就是因為不同高校的辦學規模、學科建設、科研經費用度等有很大的差異。比如清華大學,很多工科學科,實驗室建設和日常開支,教學科研人員的科學研究等,費用支出就特別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