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一段視頻爆火,清華大學畢業生爸爸,輔導不了小學女兒的功課,氣得拿拳頭衝著自家的牆出氣。我想說:自己會未必能教會;做家長不是當老師;養習慣好過花時間;雞孩子不如雞自己;顧自己別忘去共情。
一、自己會,教別人
王女士是985畢業,她的丈夫是清華高材生,兩口子為啥搞不定小學生功課的輔導?很簡單,你以為自己會就能教得了孩子?
學霸之所以能成為學霸,有先天因素,也有後天因素。他們所接受的課外輔導,基本都是“培優”,而不是“補差”。如果你的孩子在小學階段就需要“補差”才能跟得上,那他很難在未來考上985。你最好先有個心理準備。
有些難題,在學霸的眼裡是一把掛鎖,拿起手裡的鑰匙就能開;這道題在一般學生眼裡是一把密碼鎖,密碼只能靠猜,大概率還猜不對;這道題在學渣眼裡是個問號,別說解題,看都看不懂。小學生不是成年人,也不是985學生,作為輔導者,你的教學水平比你的解題水平更加重要。
二、當老師,做家長
說起教學,就得聊聊老師。通過清華高材生輔導女兒,氣得捶牆這件事,有很多網友得出了結論:教師是個專業的話,輔導功課就得找老師,家長學歷再高也沒用。
的確,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學習情況的孩子,怎麼講才能讓他聽得懂,先講啥後講啥才能讓他接受起來更容易,該關聯哪些知識,如何活用類比,怎麼深入淺出,這需要很強的專業性。
但作為家長,你也別忽略另外兩件事:第一,老師和家長擔負的職責不同;第二,孩子對老師和家長態度不同。
教書育人的確是一門特殊的學問,要不也不會有教育學學科,有師範類專業。比起家長,老師大概率是更專業的。但別忘了,老師在學校是一對多,教學是主要工作;家長在家庭是一對一,育人是主要工作。好的老師未必是好的家長,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好家長比好老師更重要。家長別把教育孩子的責任一股腦推給老師。
再者,咱們身邊有種特殊的現象,不少孩子在老師面前噤若寒蟬,對家長的話卻置若罔聞。倘若這種反差特別強烈,至少說明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太成功。家校共育才能讓孩子一天比一天優秀,孩子與家長之間割不斷的感情,天然能幫助家長實現教育目的。
三、養習慣,花時間
視頻中有個細節,清華高材生爸爸氣得捶牆,身邊的女兒卻心不在焉,顯得無精打采。這種學習狀態,莫說是清華爸爸,換誰來輔導,恐怕也不能達到好的效果。
很多人以為學習就是把一堆知識裝進孩子的腦子,這事兒跟往筐裡裝蘋果沒啥區別,怎麼裝不重要,只要耗得起時間,總能把蘋果塞進去。
殊不知,學習這事還挺複雜,你得先跟孩子一起做筐,好的筐不僅能多裝東西,還能自動把裝進來的蘋果優化組合,甚至還能自我迭代,拓展容積,變成更大的筐。
好的學習習慣什麼樣?在求知慾、好奇心的驅動下,孩子對學習有相當的興趣,有一定的主動性,懂得及時反思和總結。通俗點說,孩子要願意學,要知道自己哪裡不會,要探索自己為啥不會,還要想方設法讓自己從不會變成會。很多家長沒有幫孩子做好前面的事,只想使勁讓孩子從不會變成會,難免事倍功半。
四、雞孩子,雞自己
當今社會,家長雞孩子的多,雞自己的少。要我說,與其花費心思雞孩子,還真不如把心思用在提高自己身上。很多人張嘴就是“老子一生就這樣了,你跟我不一樣,你必須努力”。好傢伙,人家孩子年紀輕輕,憑什麼要讓一個已經“躺平”的“江湖術士”給自己打雞血?
既然輔導孩子不得其門而入,不如用這些時間去學學與工作相關的專業技能,或者找個相對靠譜的業餘愛好去潛心研究,即便不能因此升職或者加薪,相信這樣的你,也一定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感染孩子。
五、顧自己,去共情
很多家長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甚至是評判孩子,卻很少願意俯下身來走進孩子的內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導致孩子對他們無話可說。
當孩子和家長之間願意互相聽見,互相欣賞,良好的家庭關係自然而然就建立了。家庭關係和諧的家庭,孩子更容易在學習上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