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統答疑
前言
在惠心千愛感覺統合交流群裡,有位新進群的家長說,孩子在2歲4個月的時候,三字經就能連著背下來400多個字,會唱10多首兒歌,會背10多首唐詩,記憶力特別好,吐字也很清楚,但是現在快5歲半了卻還沒有主動語言。
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案例分析
惠心千愛遇到有類似情況的案例不少,這也是很多孩子有類似情況的家長的疑問。這是典型的“家長不懂感統而耽誤孩子”的案例,也是“誤認記憶力是智力”的典型案例。
“智力不等於記憶力,它是這樣形成的!”
“語言能力的基礎在哪裡?”
“孩子三歲半以後沒有了主動語言,是何原因?”
“你知道語言發展的條件有哪些嗎?”
“小時候語言發展不足,長大不會自然就好”
孩子沒有主動語言的可能原因有:感統發展不足、語言概念不足、學齡化教學、家庭語言環境錯誤等,其中的感統問題還可能包含能量不足、被誤判的自閉傾向和發育遲緩。
孩子現在5歲多了,口齒清晰,會背很多的詩歌,但是卻沒有主動語言。這可能是在小的時候,孩子的一切表現都正常,家長就開始教兒歌、教認字,而孩子的發音和記憶力發展得還不錯,家長就誤認為孩子的語言沒有問題了。
又限於家長不懂感統,沒有及時給足生命成長需求,也就是沒有進行足量針對性感統訓練,這其中包含各個敏感期的滿足,導致孩子有很多除了發音之外的能力都沒有發展起來。
可能家長對帶嬰幼兒的方法,或者認為培養孩子智力的辦法,在當時只能想到教認字、背詩、唱誦等,這就會變成孩子在聽跟說方面有不少的學習材料。
但是因為缺乏視覺空間感的發展,沒有給孩子對照實物,沒有感受一些動作、氛圍、情景等等,導致孩子雖然會發音,但是語言概念卻是不清楚的。
所以孩子對於自己所說的“話”,具體意思是什麼,他並不清楚。因此,不理解就造成無法應用,看起來會說話,其實只是會發音而已。
因為前面孩子正常的發音讓家長覺得孩子智力沒有問題,後來當家長看到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好像有問題,可能在那時候才覺得怪怪的。
這時可能有找過醫生,也有可能沒有找過醫生,或者有上網搜過,結果當然就是孩子沒問題,但是要練感統。
這過程中,家長找過的醫生或者是碰過的人,可能沒有人是真的懂感統,沒有人能說服他去做測評和做針對性的感統訓練,或者有人這樣告訴他,家長不以為然,然後就耽誤了孩子。
家長為什麼會不以為然?
因為家長很認真在帶孩子,孩子發音、記憶力很強,量也很大。家長從這一點來確認孩子是沒有問題的,自己有很大的自信。
但是其他方面的能力為什麼沒有長起來?
家長可能是深層網絡發展不足,想不到更多、更深,加上時間久了,孩子的養育工作壓得家長能量不足,然後就只能一廂情願地期待孩子長大就會好。
或者因為沒有能量,就不想去面對困難,也不想去細思問題了。
另一方面,社會上有很多地方,家長的潛意識裡都喜歡攀比。如果孩子會背的詩,會認的字可能都比別人多得多,甚至都已經達到天才級別,這是件令家長驕傲而且感覺安慰的事。
但如果孩子的其他能力都很空白,一眼就能看出孩子怪怪的,這是會讓家長很難過的地方。
在一個人人都愛比較的地方生活,如果孩子同時具備令人驕傲的優點和令人傷心的發展不足時,家長通常會選擇專門看孩子的優點,讓自己得到心理安慰,而忽略發展不足的現象(發展不足不是病),或盲目地相信孩子長大就會好,所以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耽誤了孩子的能力發展。
家長會有這樣的思考和表現,這是因為家長的感統能力也沒有發展成熟(據統計,現代社會人有90%以上都或多或少有感統失調現象),生活環境也相對的比較單純,所以他沒有更寬闊的思考和眼界,沒有足夠的整合能力和辨別能力。
在那個很單純的環境裡面,家長對孩子的狀況還有一些驕傲,也表示他身邊以及所處的環境裡,也有一大堆人的觀念跟他一樣,他就陷在那個大環境裡面,保持那樣不正確的期待,當然也就沒有那種“希望孩子趕快把能力全面長起來”的緊迫感。
所以,為什麼我們說大家的感統發展是整個社會國家的課題,就是這樣一層一層地延伸出來的。
從上面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懂得感覺統合觀念的重要性,希望大家舉手之勞傳播正確的感覺統合觀念,一起學習感覺統合、應用感覺統合,儘早幫助孩子建立各項能力,給孩子對的、優良的教育環境,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