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英國作家薩克雷曾說過:“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是否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說,對每個人的一生都至關重要。而絕大多數行為習慣,都是在人生早期養成的。這樣的行為習慣極其穩固,無論好壞,都不易改變。

因此,一個孩子在童年期能養成何種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許多家長與教師,雖然希望孩子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但在培養方式上並不得法。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出現反效果。

那麼,該用何種方式改變這種窘境呢?心理學界歷代巨擘大拿對於習慣的養成,都有深入研究。行為主義,作為心理學三大流派中最重視訓練的一支流派,對於培養、矯正兒童習慣,更是建樹頗多。消退法就是其中較為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據斯金納提出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認為人類一切習慣養成,都必然存在促成其習慣養成的強化物。簡單來說就是,任何習慣的出現,都不可能是憑空誕生的,該習慣一定有其存在的目的。

而消退法正是通過撤銷催生該行為的強化物,以釜底抽薪的形式,消退不良行為習慣。

曾有一個案例。一名21個月大的幼兒,每天睡午覺前,必須要家長陪同1至2個小時。睡著了才能離開,不然就又哭又鬧。

在使用消退法進行矯正後,父母開始下定決心不在這個時間段陪他,任由他哭鬧。頭一天哭鬧將近一個小時,此後,哭鬧的時間依次遞減。第十天時,已停止哭鬧,可以安然入睡。

在這個案例中,父母的陪伴就是強化物。當突然撤銷強化物時,對方會表現得極度不適應,戒斷反應較為明顯。而當強化物持續消失一段時間後,該習慣的出現頻率,就會慢慢降低。

再比如,就像一個孩子喜歡吃手指。如果家長每回看到都會阻止,那麼這種關注,就有可能成為該不良習慣的強化物。尤其是對自控能力尚未發育完全的兒童,這種關注可能會加重其不良行為。

正確的做法是,在發現該行為的早期。以平和的態度向孩子闡明其中的危害。在確認孩子完全理解後,就不必過多關注。

即使短期內該行為無法一下斷除,只要注意,該行為出現的頻率不再增高,其實不必過多在意。通常幾個月內,該行為就會自動消退。

平常可以多鼓勵孩子,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其他衛生習慣。加快該行為的消退速度。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消退不代表放任不管。行為主義中的消退法其根本宗旨,在於杜絕強化物和不良行為之間的聯繫。

簡單來說就是,先通過冷靜觀察與思考,找出導致該行為的原因。再以溫和的堅持,淡化其影響。

最後,在實施消退法之前,要留心規避的一個風險是許多時候同一個強化物,不一定只會誕生壞習慣,有可能好壞參半,多個習慣都和該強化物有關。

遇到這種情況時,在沒有十足把握規避風險的情況下,不太建議自行實施消退法。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比如孩子和小動物玩耍,渾身髒兮兮的。但又確實培養了責任心與愛心。這時候就不建議家長,將小動物個強化物一刀切地處理掉。

7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一不小心就掛科了,差生很難畢業,這三所大學“嚴進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