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這個網絡用語不知何時開始在社會上流行起來,甚至成為人們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太捲了”、“卷王”、“捲到家了”等等不絕於耳。甚至連七八十歲的老太太都把“內卷”這個詞說出來。可是內卷的真正含義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內卷,網絡流行語,原指一類文化模式達到了某種最終的形態以後,既沒有辦法穩定下來,也沒有辦法轉變為新的形態,而只能不斷地在內部變得更加複雜的現象。經網絡流傳,很多高等學校學生用其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或“被自願”競爭。現指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貨膨脹”。
聽起來是不是感覺有點頭大?“內卷”說白了是指過度競爭,導致了無意義的內耗,甚至是惡性競爭。如今,競爭越來越激烈,內卷還可以看作是,沒有意義的精益求精,將簡單問題複雜化。
舉個例子來講,某公司市場部的市場經理跳槽走人了,市場經理的崗位空缺下來。老闆決定採取內部競聘的方式,從市場部的三位員工中選拔出來一位擔任市場經理。但是,從工作能力、工作表現、工作成績等等方面看,這三個人都非常出色,不相上下。那怎麼辦呢?要不就比比誰的顏值更高,誰跑得更快,誰的力氣更大。這就叫內卷。因為這種無意義的競爭,不會給最後成功晉升的人帶來任何正面價值,也不會給參與競爭的人帶來任何正面價值。最重要的是,並不會促進這個部門把工作做得更好。簡而言之,所有人付出的努力,最後是看不到回報的。
最流行例子是看電影。大家在電影院裡看電影,為了獲得更好的視野,前排的人站起來了,後排的人看不見了,就只好跟著站起來,這樣後面被擋住的人,都不得不站起來,直到最後,大家都站起來看電影,只有第一排的人坐著。那一小部分人賺的原因,很可能只是買了第一排的電影票而已。但他們不這麼講,而是會告訴你,你沒坐在第一排是因為你不努力。我是努力才坐到第一排的。你說是不是很荒唐呢?
我堂弟在一家世界500強外企擔任產品經理。一天,他面試了10個應聘產品助理崗位的應屆畢業生。這10個人全是碩士畢業,一半是海歸,2個人畢業於美國常青藤院校,3個人畢業於英國G5院校,其他5個人都是985重點大學畢業。有的人還有一線大廠的實習經歷。我堂弟作為初試的面試官,只篩選出了3個人推薦給總監複試。這些畢業生確實都很出類拔萃,難分伯仲。堂弟沒辦法,乾脆靠眼緣來選人,誰看得順眼就留下。堂弟說自己只是一個二本院校的畢業生,以他教育背景,絕對沒有與這些畢業生競爭的能力和機會。但堂弟之所以能面試他們,有決定他們去留的權力。唯一的原因是:堂弟比他們早出生了五年。五年前,真的還沒有那麼卷。
有時,人生就像是一出鬧劇,讓人哭笑不得。當年,那些教育背景明明不如你的同學,因為趕上了行業紅利期,選擇了工作,反而發展得比你更好。在本科畢業時,你能輕輕鬆鬆找到工作。等到你好不容易,碩士博士讀出來,反而找不到本科畢業時的工作了。最後,大家在經歷了裁員、失業、35歲職場危機等這些社會的毒打以後,決定選擇更為安穩的生活,公務員考試如火如荼。最後卻發現,就連街道辦事處的崗位都有一大群北大清華的碩士在競爭!大家感到內心悲痛,天旋地轉,胸中萬卷而又不得志時。才發現:這就是內卷啊!
一個職場打工人,為了工作早出晚歸、天天加班,犧牲了很多自己的時間。但是過了一些年之後,他卻突然發現:他以前所得到的升職加薪,本質都是教育和年齡的紅利,等到黃金年齡一過,如果在職場沒有晉升到一個不可或缺的位置,絕大部分人會迅速進入下行通道,似乎越努力掉得越深。
教育行業的卷更加明顯。孩子們也被拉入內卷的漩渦中。現在的家長們普遍來說攀比心嚴重、急功近利、你追我趕,都不願意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
孩子們被各種早教機構,補習班,培訓班,侵佔了所有業餘時間。他們沒有了假期,沒有了週末,沒有了玩耍時間,享受不到快樂的童年。可是,國內的教育資源有限,重點初中,高中就那麼幾個,非理性競爭的結果就是隻有少數學生能上重點學校,大多數學生還是上了普通學校,但大家都同樣付出了加倍的努力。真正獲利的是那些培訓輔導機構,賺得盆滿缽滿。這是一個太明顯的例證了。
全國100%家長努力付出,能夠成為黑馬的,不足萬分之一。 大家都累,包括學霸也被搞得比以前累,我就隨便考一下就第一名,結果我也得去參加補課,結果我還是學霸,還是第一名。就拿河北衡水來說,就算把全省的學生都折騰死,河北的大學錄取名額還是那麼多,並沒有改變什麼。唯一的區別就是這些教育機構通過製造恐慌氣氛,嚇唬家長拿出更多的錢讓自己賺得盆滿缽滿。
內卷最簡單而通俗的解釋就是:人們不知不覺地陷入一場不必要的競爭之中,而這場競爭的結果是大多數人吃虧,只有少數人賺到。所以,內卷並不是一件好事,更不值得大家勞神費力地爭相去做,如果不理性地看待內卷這個問題,因為內卷搞的精力和體力都嚴重受損,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