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共情,家長喜歡說教,這似乎是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常態。
從親子之間的年齡、閱歷和思維差距來說,孩子在面對學業和生活中的阻礙時,確實需要成年人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比如在日復一日地嚴苛學習下,孩子偶爾產生煩躁厭倦的心態,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但有些父母,最反感的就是孩子不遵照自己的思路、節奏和步驟來堅持學業,只要孩子一提出適當休息和調整目標的想法,父母自己首先就崩潰了。
不是大聲呵斥,就是歇斯底里。
那麼在孩子的心裡,自然就體會不到來自父母的共情。
實際上,父母要做到共情,真的很難。
這需要大人對孩子有足夠的瞭解和理解,並且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擠出位置,給孩子以陪伴,給孩子以慰藉。
顯然,這不是那些常年在外打工,與孩子之間缺乏必要溝通和理解的父母,在一時間心血來潮,就能在孩子面前,完美地做到“共情”的。
更多的是,小時候在父母的疏忽和漠視中長大的孩子,在成長為父母以後,對自己的孩子依然會表現出不上心、不耐煩的狀態。
甚至可以說,變成了自己小時候最討厭的模樣。
或許這不完全是大人的錯,只是最後,終究會變成孩子心中的痛。
畢竟在親子關係中,更應該被理解、被遷就和被關愛的“弱勢一方”,始終是孩子。而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權利和能力對孩子發脾氣的,只能是父母。
作為孩子,即便在父母面前調皮胡鬧經常惹得大人暴跳如雷,但如果心情不好,充其量也只能在父母面前抱怨幾句,吵鬧兩聲。
或是來一出,跑到樓下或同學家的“離家鬧劇”。
但是最終,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屈從在父母和老師的逼迫督促下,在應試教育和學歷教育的體系下,消磨著自己的青春和熱情。
其實教育孩子,和孩子建立起穩定和諧的情感聯繫,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要具備和孩子能夠談得來、玩得起的共情的能力。
“共情”是需要培養的,是我們和孩子之間相互信任、彼此認同和關愛陪伴的具體表現。
而不能只是抱著讓孩子考高分、上大學和賺大錢的心態,去面對和我們朝夕相伴的孩子。
畢竟孩子的天性是喜歡新鮮和有趣,而不是從早到晚趴在書桌上學習。
如果作為父母,太看重對孩子前途人生的期待,而對孩子在當下,在學前階段、中小學階段,還有在成長期、困惑期和青春期,孩子內心的實際感受:
或許孩子的心中已是驚濤駭浪,而父母的心中卻又一無所知。
那麼這樣的教育,必然只是流於表面的,簡單、粗暴和膚淺的教育。
也就是說,孩子在面對學業與人生中的各項選擇時,內心是惶恐不安和困惑不解的。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只是抱著自己的固有經驗和頑固思維,來看待在網絡時代和媒體時代的孩子的所思所想。
如今一個正常的孩子,一個沒有被作業書本“淹沒”的孩子,必然是需要每天花費一點時間,抱著手機電腦,看一看新鮮資訊、刷一刷搞笑視頻,偶爾看一兩部心儀的影視劇,然後在學完功課、做完作業之餘,和同學好友聊天玩鬧的。
這都是一個正常孩子的正常需求,既不是丟人現眼,也不是什麼“家醜不可外揚”。
而新時代的父母,也必然需要尊重和理解自己家孩子的正常需求,看到並理解孩子的心中感受,而不是一看到孩子的做法不合心意,就立刻大發脾氣,聲嘶力竭地要求孩子必須馬上改、立即做。
問題是,孩子因為年齡小,在面臨很多突發或沮喪的境況時,都會在突然間裹步不前,缺乏行動力。
那麼正確的做法是,父母要首先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真心的“共情”,嘗試將自己放在孩子同樣的處境中,不要帶有一絲一毫屬於成年人的矯情和蔑視。
只有這樣,你才能真真正正地發現孩子心中細膩變化的情緒性格,並且有能力和有空間,給予孩子發自內心的關愛和尊重。
此外,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父母最好不要急著去指責孩子的疏漏和不足。
因為孩子最討厭的就是聽到大人的失望和抱怨,與其如此,還不如先設身處地說幾句能讓孩子感到寬慰、舒適和愉悅的話,再小心翼翼地引導孩子認識到當前所犯的錯誤。
無論如何,這都比一開始就指責,瞬間激發出孩子偏激和叛逆心態的做法,要明智得多。
總之,作為父母和孩子溝通,自己以往的人生經驗和做事方法,應該更多地用在和孩子建立“共情”上,而不是用在給孩子貼標籤、下定義上。
如果你是這樣的父母,那麼孩子肯定會比較叛逆敏感,不聽勸解,也不服管教。
畢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應該先談感情,再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