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人一起吃飯,朋友指著自己孩子,笑著說:“變化了很多呢!”我仔細看他的孩子,確實黑了不少,然後呢?“我給他報了個戶外拓展,過了一週的‘苦日子’,我看他很高興,很有收穫,這幾天起床都不用我叫了!”孩子聽到大人間的話,看著我,尷尬地笑了。
飯局到尾聲,我出來抽口煙,孩子們正在門口的“老式遊戲機”那,開心的玩著和聊著。女兒問朋友的孩子:“玩的什麼?”孩子說:“隊列、摸魚、掰包穀、除草、下地……”“好玩嗎?”“不好玩,不去第二次!”
我沉默了。
很多時候,我們大人根本不曉得孩子的真實想法,孩子也不願意把自己的真正想法向大人傾訴。久而久之,大人的想法便代替了孩子的想法。於是,所有孩子的一切其實都是大人按照自己的“理所當然”的想法在進行安排,並“自以為是”的認為,這就是對的。教育的這種失位,其實造成了許多大人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和問題。
朋友孩子的這次“戶外拓展”,孩子是否高興,是否有收穫?朋友可能並不知道,或者根本就不可能知道,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朋友覺得孩子應該是高興的,應該是有收穫的,這就是所謂的“自欺欺人”吧!
每到寒暑假,孩子的時間如何安排就是全社會討論的焦點。雙減前,大街小巷、車身門牆、綜藝平臺,遍是頭部培訓機構的廣告;雙減後,藉著“減負”的春風,各種戶外拓展活動火熱起來,似乎只要離開室內課堂,離開所有與學科有關的因素,就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其中,“吃苦教育”備受青睞。一方面響應“勞動最光榮”的號召,一方面似乎也是對孩子身心的一種鍛鍊。
問題就在於這種“吃苦教育”真的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嗎?
若干年前,家裡條件不好,父母親把最好的都留給我,盡最大的能力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現在,條件好了,家長們發現孩子們的意志品質丟了堅韌、心理承受力變得脆弱,雙手不沾揚塵灰。於是給孩子製造困難、痛苦,似乎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這段時間,看了不少這樣的新聞:
高溫不開空調——讓孩子明白珍惜當下的生活。
全軍訓式生活——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
半夜摸黑爬山——學會堅持。
乞討式生存——理解獨立生活。
廣告天花亂墜,各種教育新名詞層出不窮,各種教育目的全面達到,似乎進行了這些所謂的“吃苦教育”,孩子便脫胎換骨了。
確實“脫胎換骨”了。不開空調,孩子中暑了;高溫下練站姿,孩子皮膚曬傷;半夜爬山,出了安全事故;最離譜的是所謂的生存訓練,孩子想盡辦法,發傳單、做小苦力活,解決溫飽問題,結束後,家長語重心長地告訴孩子:“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只能吃苦,明白嗎?”想起前段時間的“二舅”和“周劼”的新聞,印象最深的一個評論——“人人都在讚美二舅,人人都想活成周劼”。
我們讓孩子接受“吃苦教育”,卻在告訴孩子“現在努力,將來不吃苦”,其實是在傳遞“鄙視勞動、輕視勞動者”的思想,一邊喊著“勞動最光榮”,一邊千方百計的提醒孩子,千萬不要成為“體力勞動者”。這樣的“吃苦教育”,是把“吃苦”作為負面教材,建立的是什麼樣的價值觀?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任何教育形式,想要達到相應的效果,最關鍵的是長期持續性,潛移默化、循序漸進、春風化雨、步步薰陶。
湖南衛視以前有個節目《變形記》,把城裡的孩子和農村的孩子進行生活互換,然後用放大鏡式的攝影機,呈現其在陌生環境下的“戲劇衝突”。實話說,這就是“作秀”!反而會對孩子的正常成長過程造成負面影響。因為其違背的就是教育的特點——長期性。身處其中的孩子,心裡是明白,這種互換是短暫的,所有的自我表現都是表演的。
現在的“吃苦教育”也是如此,它不能給孩子們帶來任何成長,哪怕有“應激式”的習慣短時期改變,沒過多久,也會打回原形。活動機構在以“勞動、吃苦”為噱頭,賺錢;父母親熱衷“勞動、吃苦”的教育形式,恰恰表現出自己對孩子教育毫無辦法;孩子們作為最被動的一方,短期脫離家長管控,圖一時的新鮮和興趣,配合進行一場知道很快就會謝幕的表演。
其實,引導孩子力所能及的做自己能做的家務事;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建立正確的勞動觀會更有價值。
自欺欺人的“吃苦教育”,只是大人們編織出來“自我感動”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