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正反面,因為矛盾本來就是事物的客觀存在。就像有光明的地方就會有黑暗,有正方觀點,同樣也會存在大量的反方觀點。而近些年來,有關性別的話題討論越來越多,不同的立場都持不同的看法。
但其實,很多正反面站在歷史的角度來解讀,就能看出它們在對立之餘的統一。比如傳統的男婚女嫁,都是女方嫁到男方,這也是比較大眾的婚姻制度,可是也不排除一些特殊環境下的極端情況。
就像你很難想象一些入贅男子的境遇,尤其在門閥之見深重的高門大戶裡。他們名為姑爺,實則就是一個家奴,面臨的不只是身份上的“不被認同”,甚至可能遭到女方的輕視以及被徹底的邊緣化。
贅婿的起源可以說是,自從婚嫁制度確立就已經開始了,因為它就是女嫁男主流的反面例子,是社會發展的客觀存在。只是在古代的封建思想的影響下,人們都更看重於男性的力量,並限制女子的發揮,所以女嫁男制度會被社會看作是理所應當。
而男嫁女就會被嘲諷、被輕視,被冠以“吃軟飯”、“沒能力”等說法,自然而言的贅婿現象也就少了很多。但是少不代表沒有,古代的男子會因為一些情況去當贅婿。
首先,是男子家中貧苦難以為生,這時候他們可能會面臨成為“貨物”的可能。隨後被挑選、被買賣,如果剛好有家境還算可以的女子看中,就會挑到女方的家裡當贅婿。
其次是男女雙方你情我願,可能他們彼此的家庭環境都大差不差,但是剛好女方需要有人上門照料,男方家庭也沒有必要要求的。這時候男方也會上門做贅婿,這也是一種非常理想化的贅婿情況。
最後是女方家庭條件勝過男方,但男方的條件未必很差,只是女方家庭位高權重。比如說皇帝或者王公大臣的女兒,他們可能缺乏子嗣,於是就想著招個贅婿或者駙馬,以此來穩定家業。
古代贅婿的待遇究竟如何呢?其實也未必都很差,只是首要面臨的難關,就是社會主流的不認同。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男子是出於什麼原因做了贅婿,都會面臨一些莫須有的輕視與譏諷。這在古人“面子大於天”的思想束縛裡,很多人都可能因為這個,過不去心頭的那道坎。
當然,他們也有不少會面臨被女方家庭歧視的窘境,畢竟你情我願成為贅婿的終究是少數,絕大多數家庭還是地位差距懸殊的。這樣就容易造成,男子的不自信與心生埋怨,另一方面也會有部分女方家庭成員,對男子的不信任。
畢竟生活不是小說,有大能耐的沒有幾個,大家都是凡人,也未必有那麼高的情商。最後兩相拉扯,矛盾也就會一步步拉大,最終產生一些爭執乃至被輕賤。
更有甚者,本就是打著“吃軟飯”算盤的人,自己本來就不爭氣,到了女方自然也會備受打壓。嚴重的話可能只如家裡的一個僕人,任由女方家庭成員的打罵不說,在整個家族也沒有什麼話語權,差不多隻是一個生育工具罷了。
在漢朝的時候,贅婿的地位更是極為低下,基本上國家有什麼賦稅徭役,都會讓他們出面頂上。儼然就成了女方家族裡的一個工具人,喪失了自我選擇和實現自我抱負的一切可能。
綜上,無怪乎沒有什麼人願意當贅婿,畢竟會面臨的不僅是社會的不認可,還有愛人、親人甚至是自我的懷疑,最終造成悲劇的一生。
當然,也有一些特殊的贅婿是能得到廣泛的認同的,那就是做皇家的贅婿。畢竟做皇家贅婿的人,自身條件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如今影視劇裡常常演繹的,考中狀元就被皇帝欽定為駙馬的橋段,就是最好的寫照。
而古代的學子們,參加完殿試取得不錯的成績後,如果被當朝的王公大臣們看重,確實有不少會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們。這種婚姻說是招贅,不如說是一種強強聯合。
這樣一來,王公大臣拉攏了未來朝堂可能出現的“新貴”,他們也借王公大臣之力,在朝堂立住了腳跟,可謂是兩全其美。不過就算是強強聯合,也有一些特殊情況。
倘若男方入贅後卻沒有任何作為,使得雙方差距再次拉大的時候,不可避免地也會遭到一些冷眼。著名的《醉打金枝》裡,講的就是贅婿的故事,也能讓人感受到這種階級差距的不公。
一個本來就是嬌蠻的公主,皇家之女,另一個只是大臣的兒子,那種皇家的優越感,讓公主毫不掩飾向郭家長輩行禮的抗拒。最終,郭曖趁著酒勁打了公主,又不得不賠禮道歉。
所以,在古代贅婿是否會遭到輕視,一看家族差距,二看他們本人的能力。但這條道理放到如今,其實也沒有多少差距,不僅是男方,女方嫁到男方去也有不少會面臨這樣的遭遇,這其實就是人性。所以很多家庭強調,結婚一定要門當戶對,其實就是出於這點考慮。
贅婿的遭遇很好的詮釋了,當代人們對於婚姻的一些隱憂。雖然隨著男女平等的呼聲愈來愈強,在制度的幫助下,男女雙方的差距也確實一步步縮小了。但如今的男嫁女和女嫁男,所面臨的很多情況都是類似的。
在這樣的環境下,無論男方還是女方都會擔憂,結婚後會不會對自己的家庭帶來怎麼的影響,會不會對自己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
尤其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靈魂伴侶,將就的婚姻就會更加的不敢踏出這一步。這種情況是屬於精神層面和認同層面的,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改善,只能慢慢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