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家庭,一旦準備培養一個孩子,從夫妻備孕開始就已經著手於孩子以後的成長以及教育的一切事情,比如為孩子準備學區房,在哪裡上幼兒園,在哪裡上小學,準備考哪裡的初、高中,將來想要考哪所大學等等,都提前考慮到,準備好。但是很多家長,特別是年輕的家長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步驟,那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整個教育過程,乃至整個人生的成長過程都至關重要,它關係到一個孩子的性格塑造,關係到一個孩子品質的培養,以及習慣的養成。如果家長在“家庭教育”這方面沒有重視,非常有可能影響孩子以後的成長。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在家庭教育中,當孩子不接受批評時,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
有的孩子在聽到別人說他不好的時候,或者在受到別人批評的時候,他們並不是虛心的接受,或者思想自己到底有沒有錯,而是直接用情緒表示他們對批評的不接受。有的孩子對於別人的批評表現出不高興,甚至是憤怒,而有些孩子表現出委屈,甚至哭泣。不高興或者憤怒的孩子,顯然認為自己沒有做錯,甚至表現的理直氣壯,而委屈的孩子,則認為錯誤的背後另有隱情,是批評者對自己的誤解。如果孩子偶然表現出對批評持有反對意見,或許確實存在批評者對孩子存有誤解的情況,但是如果每一次在面對批評時,孩子都表現出不接受的態度,那麼作為家長就要考慮一下孩子的性格問題了。畢竟一個虛心接受別人批評和意見的孩子,更有利於他們今後的發展。那麼,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應該如何將孩子塑造成虛心接受別人意見和批評的孩子呢?
首先,作為家長應該理解並接納這一發展階段的孩子不允許別人批評自己的心理狀態。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小,沒有自尊心,因此經常把調侃式的批評或者否定掛在嘴邊,這樣做是非常影響孩子性格的塑造的。有的孩子會漸漸的變得自卑,而有的孩子則養成習慣式不接受批評的自我個性。
比如小朋友萌萌的皮膚有些黑,因此爺爺就經常調侃小孫女是“小黑人”,但是萌萌已經雖然小,可也知道“黑”不是一個誇讚的詞彙,因此每次說到小朋友外貌時,萌萌都感到非常自卑。小朋友明明是個淘氣的小朋友,經常做一下淘氣的事情,每一次都被媽媽批評是個壞孩子,時間長了,明明對媽媽的這種評價開始抗議,甚至是憤怒,以至於,以後媽媽再批評明明時,明明都表示不服和不接受。所以,孩子的家長在對待小朋友的一切行為習慣還有情緒變化時,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
有些孩子之所以不接受別人的批評和意見是因為他們的心思太過細膩、敏感,從而導致自尊心太強,所以作為父母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幼兒正確認識自己並理性對待別人的評價,建立恰當的自尊水平。
到底用什麼方法來完成?就需要家長根據孩子不同的性格來制定不同的方案了,比如要讓孩子知道“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是有缺陷和不足的,家長可以舉一些名人的實際例子,讓孩子知道有缺點並不是什麼壞事,這會給自己更大的提升空間。
還有一點也非常的重要,那就是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客觀。有很多家長,一旦錯誤發生,就認為一定是孩子的錯誤,這樣就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塑造。開始時或許孩子對於家長的批評表示不認同,甚至感到委屈,到後面孩子會有種“破罐子破摔”的態度,感覺反正怎麼做都會被批評。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不要把孩子認為是健忘或者不會往心裡去的小朋友,他們有自尊心,有自己的小心思,他們會對家長的一些批評往心裡去。
所以,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客觀,同樣,如果家長犯了錯誤也應該即使的反省,認錯,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有些家長總是抱怨孩子的性格不好,倔強,不接受批評,其實有的時候也需要檢討一下自己,作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是否在發現孩子性格問題時,做了及時的引導。有的家長因為孩子不接受批評,乾脆聽之任之,認為這是孩子天生的性格所致,所以就錯過了孩子糾正性格缺點的機會。等到孩子長大了,再想改變自己性格的劣勢時就比較困難了,所以,家長還是應該把家庭教育重視起來。
—END—
參考內容:
《培養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