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特別多的媽媽向我傾訴他們的苦惱:因為他們總是忍不住打罵孩子。而打罵孩子與他們的價值觀相悖,也不是他們的本意,但是每當孩子情緒上來時,他們總是像被自動引爆一樣忍不住打罵孩子,打罵過後又非常自責和內疚。但是自責內疚過了,下一次再遇到同樣的場景,依然控制不住,陷入一種令人痛苦的死循環。
首先申明一點: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媽媽打罵孩子,那是因為他們不愛孩子或者本身品質惡劣。但此刻我要說的,不是那樣的媽媽,而是那些真真切切很愛孩子的媽媽,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媽媽。
為什麼這些媽媽明明很愛孩子,在外人看來很善良,很謙和,卻總是忍不住打罵孩子?
一個扎心的原因就是:這些媽媽太善良,沒有原則的善良。這確實是有點讓人不可思議,但是心理學的研究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從大五人格上來說,這些媽媽的盡責性很高,他們很自律,責任心強,自我道德感非常強。無論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他們總能主動去承擔很多本不需要自己承擔的責任,甚至有一些媽媽還忍受著一些難言之隱,結果把自己搞得很累。如果這個媽媽的神經質還偏高,遇到不公就會非常情緒化。但是他可能為了維護對外形象會對外人保持克制。
但是我們要知道,剋制是非常消耗意志力的。加上身體已經很疲憊,心智資源被耗竭。在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和情緒時,就再也沒有任何心智資源用於分析孩子有什麼需要和共情孩子。學的那一大堆科學育兒知識就像從未聽說過一樣。
此時此刻,大腦,確切地說是前額葉,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告訴我們,它已經超負荷了,於是它罷工了,留下原始腦來處理此時的情況。而原始腦的處理方式就是:只要“我”不高興,“我”就發飆。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叫作自我調節失敗。
然而,不瞭解真相的媽媽,因為負情緒得以宣洩,前額葉被鬆綁以後,又出來繼續工作。於是這個負責道德感和責任感的前額葉就開始自責,開始內疚。然後這種自責感和內疚感又加重心智資源的消耗,讓整個人陷入一種低能的狀態。然後下一次再遇到同樣的情況,又重複錯誤的行為,哪怕之前經過多麼深刻的反思和對天發誓。
怎樣才能打破這樣的循環?從不內疚開始。
根據情緒ABC理論,你必須改變自己的信念,才能改變自己的行為。改變什麼樣的信念?
先接納自己,認可自己並不是因為無能,並不是自己不好才去打罵孩子。而是要清楚:是自己承受的壓力超負載了。要看到自己,並且憐惜自己。儘管打罵孩子確實不對,但此刻你不得不這樣做,因為這樣至少避免再被自責和內疚情緒所消耗。
要知道,內疚是所有負性情緒中,最具破壞性的情緒,所以要儘量避免這樣的情緒。
要理智地看待工作和生活中的責任。在不損傷他人或單位利益的情況下,自己沒有責任和義務承擔的,就沒必要去承擔,而且要有理直氣壯的勇氣。
當把這些消耗能量的額外負擔都清理以後,還必須認認真真制定一些行動計劃。比如:分析自己的情緒引爆點在哪裡?我為什麼在意那個點?下一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當這個點有啟動跡象的時候,我要怎樣及時規避。
按照上面三個步驟完成,就能逐漸恢復到一個正常的能量狀態,然後就有更多的能量變得更好。
願我們永遠都是那個Sunny燦爛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