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教育機構組織6-10歲兒童進行“量子波動速讀”大賽及日常學習的視訊在網路熱傳。
視訊中,一群孩子坐在一個大房間裡,快速地埋頭翻書,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孩子們指尖生風。他們還堅信:“翻得越快,你和宇宙的距離就越近!”
該機構簡介稱,只要孩子學了“量子波動速讀法”,用1-5分鐘就可以看完10萬字的書,並且可以把內容完整複述出來。
孩子們甚至還能閉著眼睛就和書本發生感應,即使戴上眼罩也知道作者傳達的情緒和內容。
真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我們覺得啼笑皆非的是事情,家長卻對此深信不疑,反而助推著“量子波動速讀法”走向了火爆。
在面對少則一兩萬,多則五六萬的學費時,家長掏起錢來也是一點都不含糊。
其實,在“量子波動速讀”之前,還有很多類似的騙局,比如“全腦開發”“超感學習力”等矇眼識字訓練。
國外也不乏類似的騙局,比如“量子波動速讀法”,就是由日本人飛谷由美子發明。
說來說也是奇怪,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式封建教條中走過來的家長們,最容易被比較式的教育焦慮侵襲得體無完膚。
於是,家長們就秉承”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思想,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當家長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的那一刻起,教育的幸福觀便被異化。
02
每年一到寒暑假,家長們的“焦慮症”又開始復發。因為焦慮,讓孩子提前“搶跑”學業的現象已然成風。
杭州一位媽媽也曾吐槽:
“去年暑假,我兒子也報了培訓班,一個月時間,每天2個小時,600元/小時,期末考試孩子的英語70多分,暑假結束,新學期開學考,英語40多分,3萬多元打了水漂。”
當時這位媽媽心想:這麼高的價格,肯定有些真本事,便決定賭一把。
“我就讓孩子試了一個月。老師很負責,天天追在兒子後面背單詞,不背完不讓回家。誰知道,開學第一考,英語試卷拿回來40多分。”
“舍不著孩子套不著狼”,很多家長就抱著這樣的心態讓孩子從這個輔導班出來後,又匆匆趕到下一個輔導班。
因為害怕孩子落後,家長們將寒暑假變成了孩子的“第三學期”。這不僅給孩子帶來了壓力,也讓家長們苦不堪言。
月薪三萬的企業高管,居然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
在沉重的經濟壓力的面前,情緒焦躁的家長很難營造歡樂和諧的家庭氛圍,也很難教育出心態平和的子女。
在網上有一個很紅的段子,說的就是一個陪讀的媽媽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候的崩潰場景。
陷入教育焦慮的父母,很容易陷入憤怒的狀態:失去耐心,提高聲音,甚至拽著孩子的胳膊,強制性地要求他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
在“發火——自責”的迴圈中,父母和孩子都筋疲力盡。
03
之前看到了一個問題家庭的公式:“焦慮的家長+壓抑的孩子=兩敗俱傷的教育”。家長如果不改變自己的心態,很容易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
那麼,家長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呢?這裡有兩點建議:
第一,讓教育“慢下來”。
比起“搶跑式教育”,家長應該允許讓教育“慢下來”。
在孩子上學的年紀,不要將成績作為評判一個孩子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在冰冷的數字之後,家長還應該多關注孩子的其他指標。
學前教育的重心不是智力開發,而是兒童社會性和創造力的發展。德國的孩子在六歲上小學之前都沒有學字母拼讀、加減法等壓力(數數要到達20以內,少部分想學的孩子老師也會教,只是不強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是孩子的第一個教室”,父母應該在孩子稍微小一些的時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響孩子。
第二,家長要懂得“因材施教”。
孔子在2000年前提出了“因材施教”,這在今天仍然適用。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都有自己的特點,自己的個性。個性是孩子成長的支撐,孩子自身潛力的發揮往往依賴於孩子的個性。
孩子的個性初步形成是從幼兒期開始的,兒童社會化的過程就是兒童個性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過程。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出生環境、天性、稟賦、興趣等都不相同,教育者的眼中如果沒有這種差異,而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教育無疑是一場災難!
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沒有哪一種教育方法是最好的,但適合孩子就行。
人生是一場不同向度的馬拉松,各有各活法,各有各精彩。孩子只有自由成長,才能更快地找到成功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