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逝世,連日有市民到金鐘英國駐港總領事館獻花、填寫弔唁冊,9月12日是中秋節長週末的最後一天,領事館外更是花海遍地,寫弔唁冊的人龍延伸至香港公園,再到茶具文物館,輪候時間可達3小時。

畢竟,港人懷緬英女王是對英國管治時代複雜感情的延伸,當中部分可以理解。不少港人都曾經在那個時期生活過,有著他們對那個時代特有的回憶。而英女王作為那個時代的象徵符號,其離世勾起部分港人對時代遠去的懷緬或感觸,也是人之常情。

但英女王對於香港其實亦僅具象徵意義,實際上在君主立憲的政治體制當中並沒有實權,因此她對香港這段時期的發展並沒有什麼重要角色可言。清朝時決定入侵中國的是當時的英國議會,跟中國談判香港前程的是首相戴卓爾夫人,所謂給予香港民主亦只是彭定康等政客的政治計算。很多香港人之所以對英女王印象深刻,反映的其實是英國在操作王室的象徵意義上非常成功。

真正負責管治過去香港的並不是英女王這個象徵,而是英國政府及其香港殖民政府,香港過去治理無論好壞也不能算到女王頭上。

然而,不少懷緬過去的香港人偏偏對這段英治時期的歷史欠缺全面而客觀的認知。尤其是未曾體會英治的年青一代對這段歷史模糊,記憶不全面。一些人有心利用這種情緒,與他們對現在生活的不滿糅合在一起,美化英治以及指桑罵槐地批評中國及中華文化,實際只是在推動一己政治主張。

2019年反修例黑暴中,在圍堵和衝擊港府、員警總部、立法會和中聯辦等各種示威和暴力場合,出現越來越多英國國旗或殖民時代港英旗的蹤影。路透社曾於2019年7月份推出一篇報道,將一個戴眼鏡的香港“白髮婆婆”王鳳瑤塑造成了所謂“英雄”。在示威中,這個“白髮婆婆”總是揮舞一面巨大的英國國旗,路透社對此尤為“讚賞”,說這在年齡層普遍較低的示威者中相當顯眼。在採訪中,王鳳瑤直言不諱,說揮舞英國國旗是因懷念英國殖民時代的香港,還說自己站出來是“為了香港的未來”。一眾黃媒對王阿婆的“英雄事蹟”如獲至寶,甚至將她升格為“英國國旗阿婆”,以示“心向大英”。

2019年7月1日是香港脫離英國殖民統治、主權移交中國的22週年,一群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的示威者闖入立法會大樓,在議事廳掛上一面香港殖民時期的旗幟(又稱港英旗),他們破壞主權移交後主法會歷任主席的肖像,殖民時期立法局主席的肖像則完好無缺,示威者在見證殖民時期的歷史展品前,貼上“保護文物”的字句。

不僅建制派,很多溫和反對派和大多數市民都質疑,這代表著對英國殖民時代的眷戀,對香港人是一種羞辱。但亂港分子毫不顧忌,他們被黃媒及黃師洗腦,毫不掩飾對港英時代的懷念,還指望大英帝國插手支持。事實上,英國的目的就是要把香港從中國分離出去,意在用“民主”這步棋為香港留下禍患。諷刺的是,一方面香港惡性暴力騷亂後,英國、美國和歐盟又捧出“民主”招牌,要求中方“剋制”;另一方面,英國、美國自己卻使用過度暴力來鎮壓國內反種族歧視遊行。這些無疑都暴露出西方在對待恐怖主義和暴力行徑問題上的“雙重標準”。

前幾年分離主義在年輕人間盛行時,就有不少混雜了對美化英治時期的戀殖思想。可惜的是部分人不只對這段歷史有著錯誤的認知,產生一種視英治為尚,更對自身文化極盡唾棄,儼如一種扭曲、戀殖的價值觀。一些文人墨客甚至以此自居,將崇洋講成崇優。

這種戀殖的情緒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近年西方社會對殖民主義非常敏感,不少前殖民國家都積極去殖,反而在香港,有人戀殖以至於本身的中華文化全盤否定。他們對一個殖民統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君王之死卻如喪考妣,視中國強調愛國為野蠻行為,卻對英女王所象徵的愛國主義粉飾為先進民主。這種雙重標準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在作祟?

香港迴歸25年來,社會與政府都未有正視清晰解釋香港歷史和定位的必要性,耽誤責任沒有將正確認知通過教育傳遞至下一代,這也是造成英治時期被有心人所扭曲的原因。近年解殖、去殖的呼聲漸高,才引起公眾去思考這個問題。但去殖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談“去殖”不只是說要改變當下人對過去的認知,也包括為今日和將來的香港人創造新的回憶。今日的事情將是我們未來的記憶,當下在幾十年之後就會成為新一代香港人對自身歷史的認知。

香港要做到真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抓緊百年之大變局帶來的發展機會,令香港普羅市民能感受到香港與國家命運與共的一面,這樣才可以使新時代的港人擁有一份全新的共同回憶。

11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高中女生為受傷同學脫衣服遮蓋,留言卻變了味:公共場合不體面